春节将至,城中各种展会此起彼伏,服装展、南北干货展、小家电展、家具家居展、茶叶展、时尚潮流展等办得如火如荼,街坊们也相当捧场,展会成了大家办年货的一大新选择,但展会多了,难免鱼龙混杂。一轮展会过后,有街坊反映展会上买回来的东西不见得更便宜,有的还出现了质量问题。12月28日起,《信息时报》与大洋网合作开展了对年末展会的网上调查,也征集到不少网友的“逛展受骗记”。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街坊热捧的展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展会潮中对参展商及其商品的监管漏洞是最大问题,不少策展商对参展商家的资质和产品质量基本不审核,只要交钱就能入场参展。而且,工商部门的执法也存在一定难度。
年货展会3大陷阱
平?分分钟贵过外面
“我是不会再去逛这些展会了,还不如直接去商场和专卖店买打折产品。”越秀街坊陆阿姨说起就有点生气,她去年12月在琶洲中洲中心的服装展会上花200多元为爱人买了件衣服,没想到这两天逛中华广场时,发现同一品牌的专卖店在打五折,折下来只要110多元。这让陆阿姨感觉有点受骗,原以为去展会能买平货,没想到更贵。
有同样感受的不仅仅是陆阿姨一位街坊。一位熟悉家具行情的阿姨逛完茶博会后告诉记者,在展会上,一件高约2米的巴西黄花梨木四开门的组合衣柜标价9.8万元,一套十件套的酸枝沙发卖18.5万元。但是,她在顺德乐从的家具批发城上看到,同样材料和款式的家具用一半不到的价钱就能搞定了。
靓?小心买到假冒劣货
“前天我在琶洲的什么时尚购物会(注:迎春时尚购物节),买了张天然蚕丝被,在监测口(注:被套上供验货的开口)的蚕丝是真的。回家后,从中间抽出来的却是假的。这样的展销会,主办单位难道没有监管的责任吗?”《信息时报》与大洋网合作开展的网上调查中,有网友如此投诉。
记者在天河街坊王小姐家中看到,一件黑色羊毛衫从桶里拎起来后,半桶水就变得跟墨水一样黑,王小姐的手上还沾了一坨坨黑色的掉毛。“这叫什么鄂尔多斯羊毛衫?我(去年)12月中旬在琶洲会馆的一个什么时尚潮流展会(注:迎春时尚购物节)花60元买回来的,就跟我去年在石牌村里花30元买的地摊毛衣一样。”王小姐很气愤地说,已经洗了好几次了,还是这样掉色。
新?陈年仓底货随处可见
“本以为品牌服装博览会能有品牌货呢,刚才一看感觉全是地摊货,不管是服装还是鞋,款式都太老土了,像是很多年前的货底。”刚逛完秋冬品牌服装博览会的张小姐失望地告诉记者。记者也在该博览会上转了一圈,发现参展商家大概有30家,包括服装、纺织品、鞋类、土特产品等。服装以羽绒服和皮衣为主,羽绒服多是黄色、红色、水蓝色等鲜艳的颜色,款式也是多年前的旧款。皮衣也是多年前的流行款,女装还是一些长大衣或者西装,与现在流行的短款小夹克很不同。
从业13年的广州会展业资深专家聂菲告诉记者,目前许多展会成了一些商家清仓的好机会,主要就是想清掉卖不动的库存产品。因此,他建议街坊擦亮眼睛,不要以为到展会就一定能买到便宜的笋货。
交钱就能参展 退换货要“靠吓”
春节前的各类展会潮中,陆续有街坊上当。记者调查发现,策展商对参展商及其商品的监管存在漏洞,不少策展商对参展商家的资质和产品质量基本不审核,只要交钱就能入场参展。同时,工商部门的执法也存在一定难度。
退换货要出绝招 一打“12315”招牌 参展商家马上退货
记者发现,街坊在展会上买到了不满意的产品,只要能及时回展会找参展商,坚持不退货就投诉,基本都能成功要回钱。
洗了几次墨水羊毛衫的王小姐只能在家里生气,但网友李小姐就因及时退货成功要回了钱。去年12月中李小姐也在琶洲买到了问题毛衣,第二天她就带着毛衣回展会要求退货,“参展商一开始还狡辩说什么羊毛衫就是这样的,鬼才信,我以前买过真的鄂尔多斯(羊毛衣),根本不是这样的。”李小姐表示不退货就致电举报工商部门和消协举报后,就成功退了货。
去年12月底,记者在锦汉展览中心的上海服装展销会暨南北干货展会花28元买了一把所谓的出口韩国大花伞,销售人员声称这是去年广交会上标价60元一把出口尾单。可是,记者当天回家后,打开伞向朋友炫耀时,顶上的伞骨就断了。朋友说,“我见过跟你这把伞外型很像的出口韩国雨伞,但是那把伞分量更重,把手是磨沙的,摸起来还有点软胶的感觉。你这把是假冒的吧?”第二天,记者就赶回场馆要求退货,展商一开始只同意换一把新伞,但当记者表示要找组委会并向“12315”举报时,对方马上就答应退款了。
街坊黄小姐12月底在琶洲会馆买了瓶蜂蜜,发现味道有点涩,于是回去找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协助维权。当展商的销售人员一见黄小姐和组委会的人过来了,张口就问“多少钱?”然后迅速给了钱,整个过程毫不拖泥带水,黄小姐为此反而错愕了半天。
工商部门 展会投诉明显增多 执法监管有难度
1月6日,海珠区消协接到举报称,琶洲某展会的欧莱雅化妆品有问题。1月7日上午,工商部门同消协进行检查,发现参展商无法提供进货渠道的相关证明,消协责令其下架,展会方要求其撤场。记者致电欧莱雅上海总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经查明当日旗下分公司没有参加任何广州展会。记者又联系欧莱雅广州分公司的销售人员,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年底关于会展上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投诉明显增多,我们这里每天接到的投诉涉及服装、食品、日用品、旅游等诸多领域。”但是,海珠区消协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监管参展商品和处理市民投诉的存在四大困难。
首先,没有投诉就无法认定假冒商品。根据《商标法》,要判定一个商品是否假冒,必须由商标权利人主张、举报并鉴定,工商部门也不能随便进行认定。海珠区消协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可能是商品的销售人员参展,而产品的商标权利人并不知情”,这种情况下销售的商品,不能简单认定为假货。“只要接到商标权利人或者消费者投诉,经过核实后,我们就可以认定和执行了。”
其次,由于街坊在展会上购买的商品一般都没要单据,导致工商部门难以调查取证。“曾经有消费者向我们投诉,称其在展会上买的新疆红枣根本就不是新疆产的,对于这类投诉我们取证很困难。(因为)产品包装上没有商品名称、厂家和生产日期等任何信息,我们也无法分辨产品的产地,还是希望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看清产品标签,看产品上是否有“QS”标志、产品成份以及包装是否完好。”海珠区消协的工作员对记者说。
“市民在展会上买到的商品一般既没有收据也没有发票,一方面消费者退换货时,商家会以没有凭证为由拒绝;另一方面消费者向消协投诉时由于缺少必要证据,消协无法受理,所以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尽量留取一定凭证。”市消费者协会代主任告诉记者。
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对记者明确表示,目前工商部门没有进驻各大展馆对参展商及其商品实行现场监督的计划,市民一旦发现商品质量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拨打12315与工商部门联系,他们将根据展会时间短、流动性强的特点,在最短时间内协调解决问题。
严把品质关才能赢回头客
事实上,在执法部门完善对展会的监管之前,策展商做好把关和审核工作,也能保障展会的质量,赢得好的口碑。
目前正在锦汉展览中心热展的香港潮流展,是广州街坊口碑最好的展会之一,也赢得了很多回头客捧场。负责展会宣传的香港贸易发展局张先生告诉记者,香港潮流展2009年3月第一届吸引10万人次入场,2010年1月的第二届在5天内猛飙到33万人次,靠的就是对参展商家的严格把关。“不是想来就能来的,今年的第三届,我们刷掉了四五十家不符合标准的商家。”张先生表示,现在入场的三百多家企业,都是经过审核的,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了香港的品牌协会、质量监督部门等几个单位,对提交申请的商家,进行公司历史、注册规模、品牌知名度、信誉等级和曾否被投诉等方面的打分。
一家香港鞋子品牌的展位负责人黎先生告诉记者,参展前要提交很多资料给贸发局审查的,“什么纳税啊,注册规模啊,都审批了两个多月才通过。我知道有朋友的公司就被刷下来了。”记者随机问了两三家展商,基本都要经过一两个月的审核才能拿到参展许可。
一位正在向黎先生买鞋子的广州街坊陆阿姨告诉记者,她每年都要去香港扫货两三次,所以对于港货的价格和款式都是非常熟悉,这个香港潮流展举办以来,她次次都来捧场,“因为我知道价格和质量都真的可靠。”陆阿姨说,希望展会都应该对参商把好质量关,这样才能赢得回头客。才有可能把展会做长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