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夏布之乡被困:夏布面临无人传承急需转型升级

夏布之乡被困:夏布面临无人传承急需转型升级

  十年前,人们在正月里见面寒暄的常用语是“几时开始刷布”,十年后,春节回家的年轻人常问的是“几时出门打工”。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有了更多的谋生方法

  十年前,人们在正月里见面寒暄的常用语是“几时开始刷布”,十年后,春节回家的年轻人常问的是“几时出门打工”。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有了更多的谋生方法。记者在兔年春节到来之前,走访了素有“夏布之乡”美称的江西省上饶市沙溪镇、秦峰乡等地后发现,传统的夏布制作工艺正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急需转型升级,服饰品来料加工却逐渐兴起。


  夏布之困:做夏布的人越来越少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种类的纺织面料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的织造,已经形成了机械化加工、生产的全过程。而有一种面料,从原料加工到纺纱成布,全部是手工操作,用其生产出来的高档床上用品,在韩国高档的乐天百货商场、现代百货商场,每套零售价突破1万元人民币。这种面料就是“夏布”,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的沙溪镇、秦峰乡一直自认是“夏布之乡”,虽然这个头衔由谁授予无从考证,但长期以来,做夏布确实是这里的人们增收的主要手段。据了解,沙溪等地的夏布制作技艺传统源于清代,并与古代服饰的发展有紧密联系。沙溪镇当地及周边的村民在夏布制作中,一直使用延续了数千年的手工制作。


  虽然沙溪的织麻做布历史悠久,可由于它的制作工艺一直没有改良,农民的市场意识淡薄,满足于自纺自给,生产方式单一、分散、未能互助合作形成产业链,握紧拳头敲“金砖”。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些有头脑的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及时捕捉到了夏布“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重要讯息。


  据织布的村民回忆,上世纪90年代是夏布生产最旺盛的时期,那时候,每家每户门前都能看到拿着一把大刷子在太阳底下认真刷布的人们,每家屋里都会传出 “唧唧——嘎嘎”的织布狂想曲。


  “每一家都会在晚饭后汇报一下自己的织布成绩,大家都在暗地里比赛谁家织布快。”秦峰乡下湖村村民刘恢荣说。


  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由农民自己投资创办的夏布深加工企业诞生。自1995年以来,沙溪镇年出口夏布80万匹、创汇1600万美金以上,成为国内较为大型的夏布出口基地。而今,沙溪镇的这些企业也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原材料上涨、加工农户短缺、环境污染、其他地区夏布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因为夏布主要是出口到韩国,用美元结算,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后,这些夏布企业的利润就下降了很多。”沙溪镇副镇长郑智锋说,同属江西省的宜春市近些年的夏布产业发展更为迅速,韩国企业的直接投资、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引进、夏布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使宜春夏布声名鹊起,相比之下,上饶的夏布产业渐渐丧失了竞争力。


  “我们计划在镇南新区做一个夏布产业园,把沙溪镇的夏布企业都集中在一起,产生规模效应,提高生产能力。”郑智锋说。


  “做夏布赚不了大钱,也就是年纪大的人在家消磨时间、赚点零花钱。”刘恢明夫妇是村里少数坚持在家做夏布的。


  “年轻人都到外面赚大钱去了,金融危机以后收夏布的老板也不常来了。”刘恢荣虽已是73岁的老人,“金融危机”、“美元贬值”这样的词汇却不时从他的口里蹦出来。他的儿子和儿媳曾经也是织布能手,这两年都在义乌的工业园区开超市,腊月二十九才回到家;他的孙子和孙媳妇都是80后,对刷布、织布的技术一窍不通。


  在沙溪镇、秦峰乡等地,会做夏布的人年纪越来越大,他们的下一代极少会再继承这份谋生的手艺,年轻人有更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去义乌开超市,去广东、浙江等地打工,还有的选择去附近的工厂上班、在家里接来料加工的订单。


  夏布“被”转:上饶兴起来料加工


  兔年春节前后,在沙溪镇临街的店铺墙上、各个自然村的电线杆上,落款时间为2011年1月31日的招聘启事随处可见,这些工厂都盼望着在人们回乡过年的时间里招到工人。花旗制衣厂给一名车工开出的月薪是2000-5000元,这对于返乡的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家制衣厂虽小,却有稳定的外贸订单。


  “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老人孩子,工资也不低。”在德瑞达上班的银芳说。她从2009年就进入德瑞达做工,如今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德瑞达户外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主营宠物服装、户外用品,目前有工人200人左右。“我去年10月份了解到,他们有两个工人的工资已经达到3000多元了。”郑智锋说,德瑞达的大部分工人都来自沙溪镇及周边的自然村。


  除了去家门口的工厂做工,在上饶农村,进行来料加工的家庭手工作坊也已呈遍地开花之势。由农民经纪人穿针引线悄然兴起的编织草布、手工扎头花、穿珠等也给勤劳的农民带来了创收的希望。沙溪镇五里村的周小香从去年开始接一些做头花、穿珠的活儿,她足不出户每月可赚得800多元。


  与织夏布工序众多、需要全家人通力协作相比,服饰品的来料加工操作更为简单。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沿海省市经济起步时一样,来料加工在江西上饶也开始盛行。“来料加工手不停,创业致富在家庭”。近两年以来,上饶市10万多城乡妇女加入了来料加工大军,不仅很好地承接了浙江义乌等地加工产业,带动百姓创家业,而且使不少妇女树立了创业改变生活的新观念。


  上饶市政府也提出了要积极培育“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的设想。上饶来料加工正逐步由过去的零散加工向产业化、规模化转变,涌现了一大批来料加工专业村(街)、专业乡(镇)。据郑智锋介绍,沙溪镇已有10多家做服装的来料加工厂。


  朱秀萍就是一名来料加工经纪人。她18岁就外出务工,在杭州一家服装厂当了一名女工。经过几年的资金与技术积累,朱秀萍自己当老板开了家服装加工厂。没想到由于缺少管理经验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她血本无归,回到了家乡。在村干部的引荐下,信州区妇联干部找上门来,说服并帮助她解决资金、场地等实际困难办起了来料加工厂。


  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朱秀萍培养了500多名编织能手,在信州区以及横峰、德兴等10多个县市建立了“来料加工点”。她每月支付给女工的来料加工费就达20多万元。在信州区,像朱秀萍这样大规模的“无烟工厂”就有20多家,他们在过节期间都规划着过了元宵节就开工。

来源:服装时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