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中国外出服装的时代变迁

中国外出服装的时代变迁

  2002年以来,神州大地上到处跑着汽车,私家车不但渐成气候,而且以成倍的数量在飞速增加。先别说汽车工业兴盛是否拉动内需,也别提城市空气是否因尾气增多而降低质量,只要我们走进汽车超市,一下子就能找到当年销售大白菜的感觉——满地都是。

  2002年以来,神州大地上到处跑着汽车,私家车不但渐成气候,而且以成倍的数量在飞速增加。先别说汽车工业兴盛是否拉动内需,也别提城市空气是否因尾气增多而降低质量,只要我们走进汽车超市,一下子就能找到当年销售大白菜的感觉——满地都是。


  我由此看到的是女性俏丽的身影,男性精干的形象。为什么?尽管北方的冬日寒风呼啸,但汽车族已摆脱臃肿的服饰包装。这不能不说是服饰形象因汽车业发达而带来转变的契机,也不能不说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标志。确实,事实已摆在眼前。


  久居天津的我一直关注着人们的着装。当冬日来临时,人们早早就穿上棉大衣,后发展为防寒服,围巾、帽子衰住头,没有“非典”时也戴着口罩,大厚手套、大厚棉鞋,裤子也是厚厚的,恂偻着腰,顶着刺骨的寒风骑单车或步行在街上。有时需要走上坡路,更显艰难。我学习工作30年的单位,一直在我家的西北方向,而天津市的北边比市中心高出不少。一到冬日,情形可想而知。所以我对这种着装形式可以说是印象极深,而且也体会极深。穿少了冷,穿多了蹬车也出汗,别提多狼狈了。


  夏日呢?夏日也不好过。顶着太阳骑三四十分钟自行车,天多热也要“全副武装”。头戴遮阳帽、大墨镜,女性的手套越来越长。后来还流行,小薄披肩,为的是挡住因短袖衣而裸露的双臂。2005年起又兴起一种黑色透明面罩,看着并不美,虽然自己感觉遮住脸了,但别人看上去,都像抢银行的。恐怖又啰里啰嗦,纯属不得已而为之;


  过去,也时常有官员朋友来访,凛冽寒风中只一身西装,敞着怀,里面最厚也只是薄毛衣.进屋时俨然像是从隔壁过来。我曾注意过,但大多数人还到不了这么潇洒的份儿。


  如今不同了,我的朋友、同事、学生们好多有了私家车,春夏秋冬都轻装上阵,走到哪儿都精精神神的。谁还戴手套?从外面走进来的人凡拿着手套的,不是汗流浃背(夏日下单车会一身汗),就是冻得不停地搓手(冬天骑车尽管戴着手套也很冷),有风一脸土,无风一脸汗,一看就不是汽车族。而越来越多的汽车族,无论裙装还是西装,来来往往都是很光鲜的样子,基本上看不出因气温而引起的服饰形象的太大差异。


  记得刚改革开放时曾兴起一阵军大衣,男女都穿,那还不是因为天寒地冻?尤其是爱美的少女,要想在室内苗条些、漂亮些,就不得不在外衣上加厚。汽车族就不必了,谁见到走出车门还穿着棉大衣的?当然,长途运货的卡车司机除外。


  这只是生活中的个细节,也不能说有多大的普遍性,但它绝对表现出一种潮流。民国初年时人们摆脱宽袍大袖骑上自行车不也是个里程碑吗?在那穷二白的岁月里,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西方人坐汽车。而今在紧连社会脉搏的服饰形象上,我们正在感受到富裕起来的欣喜,感受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

来源:本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