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原料紧缺 环保畅行—服饰业:在实践中完善绿色链条

原料紧缺 环保畅行—服饰业:在实践中完善绿色链条

  在原料紧缺、环保畅行的时代,从消费者旧衣到再生原料这一可逆循环的形成,还需要哪些政策、法律、机制上的完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探索这片广阔的绿色海洋?且听两位专家如何思考。

  本期嘉宾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陈国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办公室首席研究员 梁晓晖


  在原料紧缺、环保畅行的时代,从消费者旧衣到再生原料这一可逆循环的形成,还需要哪些政策、法律、机制上的完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探索这片广阔的绿色海洋?且听两位专家如何思考。


  记者:上海一家专业的旧衣物处理机构可以通过纤维化的技术,对旧衣物进行再开发,而他们的困难是旧衣物回收困难。因为被消费者丢弃的旧衣物,具有无权属的特点,所以目前他们正在与上海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的相关部门合作,在小区设置旧服装回收箱。您认为专业的服装回收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1+X模式可以形成吗?


  陈国强:在旧衣回收利用方面,我感觉两条线发展会比较好一些。一是原有服装品牌通过“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进行服装回收,但其中的工作量会很大;二是专业公司进行回收。无论哪一种,服装的再生利用都存在一个分类复杂的问题。棉、麻、丝等自然成分、化纤成分以及大量的混纺,是服装纺织原料的主要构成,在回收过程中,原来的标签往往会遗失,需要技术性的分类鉴定。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专业公司与原有生产厂家相结合的1+X模式,会更有效率一些。因为服装企业有一些是虚拟经营,即使一些有自己的加工厂,也很少能有把上游纺织面料研发囊括在内的,所以由专业的机构进行回收后的再处理会更好一些。而服装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在市场中拥有一批固定的客户群,这是旧衣回收的基础。


  在目前原料紧张的情况下,旧衣再生利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果把旧衣服作为生活垃圾处理,其最终命运大多是作为燃料了,这就很可惜了。


  梁晓晖:从理论上来讲这样的机制可能形成,但是有多少品牌会在寸金寸土的卖场专门辟出这么一个地方且配备专人处理回收问题?卖场(以及品牌)会不会提出旧衣服的卫生和安全问题?专业回收机构的商业可行性有多大?是不是可以请上游企业参与成立这样的回收机构?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


  记者:在这种专业公司和品牌企业相结合的旧衣回收利用机制形成过程中,还需要哪些条件呢?政府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陈国强: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产业基地的建设很重要。产业基地为专业机构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相关配套设施,将是未来其生存的主要空间和阵地。产业基地的建设则需要一定的政策和环境支持,比如税收鼓励政策。


  旧衣回收利用是一种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产业,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的国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缺口。政府可以在土地提供、区域配套等硬环境和产业政策等软环境方面,做适当倾斜,以扶持这一产业的发展。


  梁晓晖:这个链条的形成过程应该是政府支持,品牌商主导,另外,中间流通商的意识和责任在我国对促成这一回收机制尤其重要。


  记者:目前,在生产销售方面存在上游面料企业——服装品牌商——消费者这样的一条产业链,请问在旧服装的回收利用方面能否形成一条消费者——服装品牌商、专业机构或上游纺织面料企业的可逆链条?如何在商业流通中解决旧衣的权属问题?


  陈国强:企业应该创新思维。我们小时候也有人收购旧衣服,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作为碎布料、旧布料卖给废品市场,用作纸浆或燃料;另一个是从中挑出比较新的衣服,清洗干净,进入二手市场。这都是比较传统、低级的旧衣回收模式和简单的循环系统。在纺织服装产能发达而资源相对匮乏的产业环境下,我认为企业应该不断创新其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断地把产业领域细化分离,从而实现旧衣回收利用的规模经济。


  刚刚你所提到的旧衣权属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讲,如果他们把旧衣直接丢进垃圾桶,就等于放弃了所有权,而如果品牌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回收,则是一种所有权的出让和转移。这里涉及两个终端,消费者是最终的处理终端,另一个作为回收方的终端,就是上期李凯洛老师所说的,若干个品牌商。品牌商的参与有两个好处,既能使回收的渠道更加畅通,又能拉动品牌的销售。


  就整个旧衣回收利用机制而言,我感觉有技术问题,有商业模式问题,也有相关法律政策问题,这些都是可以不断完善的。目前,这项工作是以政府主导在社区设置回收箱的方式进行,未来也可吸纳更多的元素参与,比如通过回收箱上的广告位吸引环保企业,比如在人流量密集的地铁起始站设立回收点等,有很多终端都可以开发、利用起来。


  最重要的是,行业和企业要共同开始逆向绿色产业链的实践,再不断调整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动态中不断完善的。


  梁晓晖:在服装回收业务开展的初期,这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个做法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激励,在我们这样一个连垃圾分类都难以实现的发展阶段里,这不会是一个有广泛推广意义的模式——相比旧衣服的权属问题,这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帮各方讲利益并分析风险厘清,因而缺乏参与这一链条的动力。在制度上,国家政策缺乏引导,上游企业也很难将回收材料作为一个重要的材料来源,所以,如果制度引导不够明确,使得回收能够集中到一定规模,将很难实现这个价值链的作用。

来源:服装时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