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11日)日本发生的9.0级大地震和海啸,在本周(14—18日)持续发酵,令大宗商品市场跌宕起伏。国际原油、农产品等商品价格急跌急涨,而国内商品价格波动幅度稍缓,多数呈现阶段性触底反弹之势。
本周初,日本震后“余波”未尽,仍然冲击着全球资本市场,令整个商品市场承压。周二(15日),对日本核泄露危机的担忧情绪重创当日市场,纽约和伦敦市场油价跌幅均逾4%,创下13个月来最大跌幅,ICE棉花连续第二日跌停,原糖期货大跌近8%,CBOT大豆和玉米期货跌停,小麦期货大跌至7个半月低位。东京TOCOM橡胶期货大跌逾8%。
临近周末,随着核泄露问题稍稍缓解,国际原油价格开始反弹提振整个大宗商品市场,在周四(17日),市场出现戏剧性变化,纽约和伦敦两个市场油价涨幅均接近4%,伦敦三个月铜期货上涨逾3%,CBOT玉米及ICE棉花涨停,CBOT大豆和ICE糖涨幅皆在3%以上。截至18日收盘,多数商品继续维持上涨之势,收复震后的“失地”,并录得一定的周涨幅。
原油方面18日由于利比亚宣布停火,动荡局势有所缓解,国际油价小幅下挫。截至当日收盘,纽约4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5美分,收于每桶101.07美元,全周下跌仅9美分。伦敦5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97美分,收于每桶113.93美元,全周上涨1.06美元,与纽约市场的价差有所扩大。
永安期货研究院分析师郑若金认为,近期国际投行可能会继续借助日本地震以及中东局势等题材继续炒高油价,但日本地震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全球通胀压力加剧并不能支撑高油价。与此同时,当前全球拥有充足的石油储备应对任何供应中断,而且IEA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前期埃及和利比亚动乱并没有造成全球石油供应减少,结果却是2月份全球石油产量创历史新高。
一周之内,全球商品市场在日本地震“余波”中跌宕起伏,与国际大宗商品的急涨急跌相比,国内大宗商品波动幅度稍缓,整体趋势多数显现阶段性触底反弹之势,从各品种来看:
本周国内最受瞩目的商品莫过于一贯低调的食用盐,由日本核泄漏危机导致的食用碘盐抢购在全国多个地区发生。生意社总编刘心田告诉记者,虽然食用碘盐超市一包难求,但原盐市场目前保持稳定,他认为,食用碘盐抢购是日本核危机引发心理恐慌的市场表现。
软商品方面,橡胶、棉花、糖等商品期货先后触底反弹,其中橡胶在泰国政府表示暂时停止出口橡胶,并要求供应商控制橡胶价格在120泰铢以上等因素提振下,再次反弹至每吨35000元附近,周涨幅逾2%。
谷物方面,我国在小麦、稻谷方面国家调控能力较强,受国际同品种期货的波动影响较小,强麦、早籼稻期货品种呈现震荡上行格局,周涨幅分别为2%、1.5%。玉米与国际玉米走势较为接近,但波动幅度较小,仅在2%左右,维持约0.17%的周涨幅。
油脂方面,豆油、菜子油、棕榈油三大油脂与国际油脂走势类似,呈现V形走势。在连续三日的下跌后,后两日强劲反弹,收复“失地”,三大油脂都录得微弱周涨幅。
有色金属方面,铜铝锌走势各异,沪铜紧随外盘呈现触底反弹之势,周涨幅达3.77%,重返每吨71000元以上;沪铝延续第五周下跌,触及4个月来地点,周跌幅近1.6%;沪锌震荡上行,周涨幅逾2%;新品种铅期货模拟交易已于3月15日开始,将在3月24日正式挂牌交易。
钢材方面,受日本地震影响,市场担心钢材供应减少,而灾后重建将拉动钢铁需求,国内钢价在一个多月持续下跌后首度强势反弹。螺纹钢价格期现价皆上涨,沪螺纹期货上涨逾2%。
动力煤方面,16日海运煤炭网指数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环渤海动力煤平均价格与上周持平,维持在767元/吨。渤海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动力煤品种周五(18日)结算价比上周五(11日)上涨11元,至823元/吨。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