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棉花质量趋于基本稳定。但由于一些影响棉花质量的因素依然存在,保障我国棉花流通领域的质量安全,进一步探索提高棉花流通领域的质量监督管理效率和能力,依然还是各专业纤检机构积极探索的目标。
一、进一步完善棉花质量检验技术规范和监管法规,不断提高棉花质量的检验和监管的有效性
棉花的质量是依靠棉花的使用价值来体现的,要充分反映棉花的质量,最大程度地提高棉花的使用价值,就必需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规范不断改进检测棉花的品质指标及其检测方法,确保棉花的质量检验工作能不断满足日益发展的棉花流通领域中的质量监管要求和纺织用棉质量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棉花标准虽然进行了几次修订,但还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
1.棉花质量中的品级问题,现行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粗放(人工检验),等级的判定依据概念化,可操作性差,不能真正反映棉花质量的优劣,在纺织用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2.棉花质量中的棉短纤维含量问题,在纺织过程中棉短纤维含量高既影响棉花的使用率,又影响纺织生产环境和纱线质量,是纺织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棉花品质指标。然而,我国现行标准规定的棉短纤维含量检测方法既繁杂,检测周期又较长,试验样品的代表性也很不足,检验结果的再现性差,无法满足纺织企业生产的要求。
3.棉花质量中的异性纤维含量问题。棉花质量中的异性纤维虽然不是棉花本身固有的有害性物质,是在采摘、收购、加工过程中混入的,但在纺织过程中严重影响棉纱的条干、着色,给纺织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纺织企业也非常重视棉花的异性纤维含量。我国现行标准虽然明确规定了异性纤维含量的检测方法和等级判定标准,但因检测样品的代表性不足,检测结果的再现性较差,以致其检测结果对纺织企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棉花质量也要依靠广大的棉花生产者、经营者辛勤劳作来维护。否则,棉花即使生长良好,在采摘、收购、加工、储运等经销过程中如果人为掺杂使假、混等混级、以次充好、混入异性纤维,也严重影响棉花的使用价值。为保障棉花质量不受人为因素的破坏,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棉花生产、加工、储运等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但随着国家棉花体制改革、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棉花生产技术、加工工艺、品质标准的改进,有些新出现的质量问题无法在现行法规中找到相应条款进行监管。
1.近年来有部分棉花中掺入再生棉纤维、棉短绒、不孕籽回收棉的现象,致使棉花中的短纤维含量大大超出正常值,严重影响纺织生产和纱线产品质量,由于掺入均匀,无法与原棉进行有效分离,而现行法规和技术规范对此又无明确的检测和判定标准,使得纺织企业苦不堪言。
2.在棉花的正常流通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纠纷而进行质量复检的现象。但现行法规和技术标准并没有给出棉花质量指标的复检允差范围,造成很多棉花质量纠纷无法得到解决。
3.自2005年国家开展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以来,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逐渐成为我国棉花初加工的主体,于是出现了部分新体制企业不抽取仪器化公证检验样品、或只单面抽样、或抽样数量不足的问题;也有部分新体制企业不向纺织企业提供仪器化公证检验证书(还是提供老式检验证书),或买小包改大包,或人为改变条码卡上的检测数值的问题…..以上问题在《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理》等法规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法律责任要求。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棉花质量监管法规进行适时修订。以便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能切实履行棉花质量监管职责,打击一切棉花质量违法行为。
二、加大棉花质量监管力度,维护正常棉花流通质量环境
棉花作为大宗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其质量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必须依靠国家法治监管的威慑力,才能确保棉花质量的正常、健康发展,保障棉花流通领域良好的质量环境。近年来,由于棉花公证检验等一系列监督管理措施的大力实施,棉花质量得到了稳定和提高,重大棉花质量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尽管如此,我国的棉花质量形势还是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现阶段人们的质量意识还较淡薄,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棉花生产还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棉花收购呈多元化态势,不但一般性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受供求关系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次充好、掺杂掺假等重大质量问题也会有所抬头。因此应当不断加强对棉花质量的监管力度。
1.实行重大棉花质量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哪一地区生产的棉花出现重大质量事件或质量案件较为集中,就追究哪一地区棉花质量监管部门的责任。
2.加强销地的棉花质量监督工作。棉花质量违法案件,特别是重大棉花质量违法案件常常在销地容易被发现。但这些棉花质量违法案件多因异地交易不易取证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或因供、需双方私下解决,最终不了了之。因此,必须采取比如建立销地棉花质量监督检验机制,产、销地配合执法和上级备案、督办机制,检验、执法的信息互通机制等相关措施,不断加大销地棉花质量的监管力度。
3.加大打击非法棉花经营行为的力度。多年来,我国的各棉花产地一直存在着不同规模的棉花非法收购、加工的经营企业,既同合法企业争原料、争市场;又使得我国的棉花加工能力存在过剩问题。以致不少合法企业收购量严重不足,加工能力大量闲置,生产成本大大增加,经营利润低微甚至亏本。这已成为制约棉花质量的重要隐患。应当采取包括市场经济手段在内的多种监督管理措施,严厉打击非法棉花经营行为,维护合法棉花经营者利益,保障正常的棉花流通秩序。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加强棉花流通领域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棉花流通质量安全和稳定。
三、适时进行纤检机构的改革,合理再分配专业纤维检验资源,确保专业纤维检验工作的稳定发展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不仅在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建设、纤维质量监督和检验的工作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而且还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专业纤检队伍。然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棉花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棉花产区和棉花流通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棉花质量的标准和检验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由此出现了一部分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业务工作量繁重,人员超强度工作,仪器设备超负荷运转,检验和监督无法兼顾,检验工作质量有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另有一部分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却因业务工作量不足,人员、仪器设备大量闲置,出现办公经费短缺,人心浮动,机构涣散的局面。因此,适时进行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改革,根据全国的棉花产业分布,合理再调配全国的纤维质量监督检验资源,确保专业纤维检验工作的稳定和发展。为我国棉花产业的不断发展提供足够的优质服务和质量保障。
来源:徐州市纤维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