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黄帝内经》中的服饰文化

《黄帝内经》中的服饰文化

《黄帝内经》中有相对系统的服饰养生思想,据研究,它包含有顺应四季穿衣、针对病情穿衣以及淡泊着装观念等。

  《黄帝内经》中有相对系统的服饰养生思想,据研究,它包含有顺应四季穿衣、针对病情穿衣以及淡泊着装观念等。



  其一顺应四季穿衣。《黄帝内经》关于顺应四时穿衣的观点主要有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穿着方式等要顺应四时阴阳生长收藏的特性,防寒防暑,且四时皆需谨防风邪等。如“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热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此八者,病者与调理病人者皆所当知。”以衣御寒,以衣避暑,以衣拒燥湿风雨,道理今天看似简单却仍未过时,而先民们把握这些着装经验却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有着悲剧的教训与智慧的总结。这类叙述与提醒随处可见:如《灵枢·本神》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如《灵枢·师传》云:“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


  在衣与人体、衣与四季气候的关系协调方面,能够归纳出在后世看来成为普世价值的深入人心的“常识”,我觉得其重要意义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会过分,它是万年以来先民着装实际功用层面经验的理论总结;它或许就是中国服饰功能主义原初的保护理论。服装的保护功能在这里成为潜在而重要的元素得到了充分强调。在人类文明的初萌阶段,如此重要的理论创造与服饰文化的奠基,值得敬重。


  其二是针对病情穿衣。如肝脾肺肾病理不一,症状不一,穿衣便有针对性地选择:《索问·脏气法时论篇》云:“病在肝……禁当风。病在心……禁温食热衣。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病在肾……禁犯:啐(火矣)热食温灸衣。”可见病情不同,着装当敏锐地随之而变,如心病不宜穿衣太暖,肝病衣宜挡风,脾病不可湿衣等。《遵生八笺》亦云:“肾病,无犯热食,无着暖衣。”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咳者要温衣。再从病症特质来说,无论寒症热症或宜汗出而解者,亦有着装层面的对策:如患寒症,宜温衣;如患热症,宜寒衣;再如宜汗出而解者,便应厚衣令汗出,《灵枢·痈疽》曰:“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等等。


  如果说依四季穿衣或近乎生理本能可诉诸平常感觉,天寒加衣,酷暑减衣,似乎每个人通过直觉判断可进入着装实践层面,而这里却迥然不同。衣着的加减改变却需要极具穿透力的医学目光,服饰对人体保护的观念与意识则是进入了更深层面,甚至成为保护肌体、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直到今日,大量的医学实践证明这些观念仍未过时,有着现实的效应与功能。笔者幼年伤风需发汗时,家母便令喝绿豆、穿棉衣或裹厚被以发汗来解除。当年,我对这一偏方的神奇颇感兴趣。后来才知,这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表述。


  其三是淡泊着装观念。《索问·上古天真论篇》云:“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里所叙述的句式和思想都与老子服饰学说可以互证。这里孰源孰流还可探究,历史上黄老并称,从服饰文化层面上看,自有其内在因素。类似的表述还有《索问·上古天真论篇》:“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予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不用更多举例,如果说依四季着衣属于平常感觉,可以判断的话,那么,依疾病着衣就应有专业的穿透性目光;而朴素着衣则是哲人的胸怀和智者的心态了。它强力校正服饰行为与观念中的种种异化倾向,自主自在自由,达到着装的理想心态与养生的最佳效果。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经司马光怀疑,后世或认为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但是,须知在历史传承链上,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它仍是以黄帝的形象来立论的,而历代的接受者往往都认同这一话语。何况有不少学者更确信它成书于黄帝时代,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的问答。持这种看法的有:东汉张仲景、晋朝皇甫谧、梁朝全元起、唐朝王冰、北宋林亿、南宋史崧,明朝张介宾等人。所以说,在文化传播的意义上,《黄帝内经》中的服饰养生论,正是以黄帝崇高的形象而传布天下、影响后世的,特别是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