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皮包公司租网络传真号骗了50万

皮包公司租网络传真号骗了50万

  茶叶生意不景气,便在老乡的指点下,改行做起了化工原料“生意”。不过,此“生意”非彼生意,在沪注册的“皮包”公司根本无货,却胆大妄为地在网上大肆刊登销售化工原料的广告,仅仅半年时间就骗了上海、北京、江苏等地20多家公司,涉案货款近50万元。

  茶叶生意不景气,便在老乡的指点下,改行做起了化工原料“生意”。不过,此“生意”非彼生意,在沪注册的“皮包”公司根本无货,却胆大妄为地在网上大肆刊登销售化工原料的广告,仅仅半年时间就骗了上海、北京、江苏等地20多家公司,涉案货款近50万元。


  日前,松江公安分局经侦支队破获一起系列合同诈骗案,远赴福建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警方正在进一步审理此案。



  网络询价 付钱买货遇上诈骗公司



  回忆起半年前的受骗过程,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的小许仍记忆犹新。那是去年的9月初,公司固定的供应商断货,公司急需一批化学原料。


  小许便在互联网上寻找供应商,在一家网站上看到“上海炫锋贸易有限公司”销售化工原料的信息。网页上有该公司图片,写着“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化工原料及产品的合资企业,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上乘。 ”


  看到“炫锋”信息制作精美,又有公司急需的丙烯酸,报价比市场稍低一点,小许便拨打了网页上的联系电话,洽谈购买事宜。一位姓周的销售经理接的电话,称该公司丙烯酸货源从日本进口,小许的进货量太小,必须先付款才能发货。考虑到公司急需原料,运输车暂时周转不过来,无法自提货物,小许的公司便答应了。


  随后,周经理向小许所在的公司传真了“炫锋贸易”的公司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及购销合同等资料,并通过传真签订购销合同,承诺收到货款后即发货到指定地点。


  就在小许所在的公司按对方要求向其指定的公司账户汇出2万元货款后,却迟迟不见对方发货。小许一遍遍拨打“炫锋”的联系电话,起初对方称量少要拼车,后来又称货已发出……但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小许公司购买的丙烯酸依然毫无踪影。


  此时,小许再用固定电话打过去,对方的号码永远是忙音。换手机拨打,电话总算通了,可那位周经理仍找出各种理由搪塞。这时,小许确信自己遇上了骗子,向公司汇报后,立即赶赴松江经侦支队报案,希望警方能帮助他们找到犯罪嫌疑人。



  警方查实 两家“公司”注册地址相同



  无独有偶,就在小许公司报案前4天,已有一家北京公司委托律师到松江报案。同样反映在网上购买化学原料,与一家名叫“上海穆丰实业有限公司”用网络传真签订合同,9万元货款全额付清,货却迟迟不到。


  两起报案虽涉及不同公司,但公司的注册地址却一模一样。其中,有着什么样的蹊跷吗?


  侦查员接报后,立即赶往注册地进行调查。并案调查发现,“穆丰实业”和“炫锋贸易”均在去年4月由同一家代办公司在上海注册。两起案件确系同一伙犯罪嫌疑人作案,松江经侦支队立即组成专案组,调查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


  据注册公司的代理人称,两家公司由一名客户提供了一张身份证,并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支付两家公司的代办费。代理人从未见过客户,双方一切事宜都是通过电话沟通。等公司注册业务办妥后,代理人便按照约定,将两家公司的工商登记、公章、公司账户等资料通过快递的方式邮寄给客户。



  三人团伙 平日深居简出形迹隐秘



  嫌疑人究竟隐藏在哪里?警方开始了长达两个多月的追踪。在调查涉案公司的账户时,侦查民警发现每有一笔资金入账,很快就会被人用网银快速转入多个私人银行账户,而后便在异地的ATM上取现。而监控录像也拍下了嫌疑人的取款过程,警方寻线追踪,赶赴三明调查取款人的真实身份。


  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去年12月,侦查民警找到了嫌疑人租住的小区日夜守候,两天里嫌疑人居然从未下过楼,莫非他们此刻并不在屋内?在小区寻访调查的民警掌握了嫌疑人的手机号码后,从中悟出玄机。原来这伙人平日白天很少出门,买米等生活用品都是打手机叫店主送货,虽然住在7楼,但警惕的他们往往在5楼接货。


  确定嫌疑人就在出租屋内,侦查员决定收网。去年12月19日,在三明已守了整整11天的侦查员,成功抓获余某、张某、苏某在内的3名犯罪嫌疑人。但狡猾的嫌疑人明显留了一手,他们销毁了一部分证据,并在落网后坚称自己与化工原料诈骗案毫无关系。当警方把其他证据摆在嫌疑人面前时,嫌犯供认不讳。


  余某坦言,在等待“鱼儿”上钩的过程中,为免自己的犯罪行径暴露,三人极少出门,平日就靠着成箱的泡面过活,闲得无聊时便打牌喝酒消遣,左右邻居对他们一无所知。在落网前不久,他们还担心在三明呆久了会被警方抓住,已经在考虑换窝点了,所以才事先销毁了一部分的证据,不料还是被上海警方抓到。{page_break}



  改行转型 老乡教唆学开“皮包”公司



  据余某所述,他以前是经营铁观音生意的,可并不景气,便起了改行的念头。可什么生意来钱快呢?经过左思右想,一名“老乡”给他指了一条路:开家公司“卖”化学原料,可赚不少钱。“老乡”告诉他,只要花点钱注册公司,等有人联系买卖,对方付钱不发货即可。


  余某心知这是违法的事情,但疯狂的发财念头使他置法律于不顾。联合张某、苏某,三人一拍即合。他们便用买来的身份证在去年4月份注册好“炫锋”和“穆丰”两家公司。为了让客户相信自己的公司开在上海,他们还购买了上海的手机号码。随后,他们便在三明一间租来的房屋里,开始幕后的“操控”。余某说,平时,三人轮流使用笔记本电脑,将联系方式及供货信息发布在网站,上面除联系电话,其余的公司照片、货源信息均从网上扒来的。


  联系方式一栏中,所谓“021”开头的传真号也是买来的,嫌疑人通过网络传真服务商注册一个账号,这样便可以选择全国任何一个地区的号码与其绑定作为传真号。而一个网络传真账号的半年租金仅为300元,有的供应商还提供免费试用期,作案成本低廉。在此案中,“021”的网络传真无疑成了嫌疑人诈骗的“帮凶”。



  证照齐全 公司账户麻痹多名受害者



  靠着买来的上海手机号码对外联系,三人接到一桩又一桩“生意”,至落网时他们已诈骗了20多家公司,涉案金额高达50多万元。记者了解到,余某等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为什么能骗倒这么多家公司?


  据悉,每当有人询价,余某等人便给出一个比市场同类产品价格较低的价格,又用网络传真给客户传去公司的工商等资料。当客户相信他们确有实力供货时,余某便趁热打铁地要求“先付款后发货”,否则就不做这笔生意。大部分客户往往由于固定的供应商断货,急需小部分原料周转,才会在网上临时寻找货源,这样便掉进余某所设的“陷阱”。


  据受害者反映,他们一看对方证照齐全,又提供了公司账户,便轻信余某等人,很快用传真签订合同,并汇钱等待发货。


  而余某事先用手机号绑定公司账户,这样一来,只要账户有钱打进,余某便第一时间用网银将资金转到买来的个人银行卡内,他在ATM机上取现。


  拿到钱的余某,笃定地继续坐等“生意”。此后,不论谁打来催货电话,起初还耐心地解释几句,什么“司机出了车祸”、“包装破损要重新包装”,后来干脆将客户的电话加入黑名单。


  20多家公司支付的货款就这样打了“水漂,然而并非所有的受害者都会选择向警方报案。侦查民警在调查中发现,80%的受害者被骗金额一般在2万元以下,出于金额不大怕麻烦的心理,一些公司便自认哑巴亏。


  目前,警方正在一一查证,并努力帮助受害公司追回被骗钱款。



  警方支招 多问行业术语免受骗



  真的公司资料和公司账户,商品低于同类市场价10%,如何辨别其中的真假,让更多的公司免受化学原料合同诈骗?


  侦查员提醒,余某等人做生意并不是100%成功,也有露馅的时候。有一次,一名公司的业务员打电话时多了个心眼,故意说错一个化学名词,没料嫌疑人居然还满口答应有货。


  余某向侦查员交代,大部分客户洽谈业务时,都只顾着索要公司证件,并没有详细追问化学原料的相关知识,仅随便简单地问几个问题。这令他们松了一口气,毕竟为了行骗,自己和同伙才学了点“皮毛”。对此,警方提醒,网络交易的虚拟性存在风险,企业在交易时应该提高警惕,多追问点行业术语,最好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一旦发现上当受骗,不论受骗金额多少,都应该及时向警方报案。

来源:新闻晚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