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对体育品牌商来说,这个判断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冷静的自省?不过,毫无疑问的是,面对复杂的中国市场,品牌商们都意识到以往的增长模式需要进行优化与调整。本专题中选取的阿迪达斯和李宁两家公司,它们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盘整与再造”,从产品到品牌再到业务流程。对于期望借势消费升级完成品牌或者商业模式升级的中国公司而言,运动场里的新格斗,值得关注。
北京,普通周三的下午。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有大约10名青年人走进了位于北京西单大悦城的adidasNEO门店,其中2名买走了价值分别为480元的球鞋和420元的连帽卫衣。无论是这两名消费者还是其他来来往往走过这家门店的消费者,他们大都并不知道准确来说,他们买走的是“NEO”,而非adidas。
从门店CI上来看,NEO与普通消费者最熟识的adidas运动表现系列(传统的adidas)的区别并不大NEO用粉绿作为底色,品牌logo以“adidas”为主体,只是在其后紧接着一个面积大约是一个“a”大小的圆形图标。
就是这个令消费者有些迷惑的品牌,自2007年成立起至今,它悄然无息地在中国布局了600多家门店。在5个月内,阿迪达斯全球CEO赫伯特·海纳(HerbertHainer)两度视察中国市场,他对NEO的期望则是再增加200家。
这个被阿迪达斯全球CEO重点强调并且被集团寄予厚望的品牌是阿迪达斯旗下最为低端的子品牌之一,NEO定位于14岁到19岁之间的年轻人,设计风格更加时尚与休闲,价格也更加亲民,大约为阿迪达斯运动表现系列(performance)的一半左右,跟本土运动品牌的差距大约在100元之内。按照耐克“50元理论”,当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低端产品线与本土品牌价格相差50元左右时,消费者的选择就会偏向国际品牌。
就在本土品牌争取国际代言并且赞助大型国际体育活动,不断提升品牌溢价,将竞争的触角伸向中高端市场时,我们不难想象,NEO,也许就是阿迪达斯埋向了中端市场的一枚棋子,它等待的只是时机成熟后的反攻。
阿迪达斯早就该打起精神对付那些气势汹汹的市场竞争者,它们不仅包括老对手耐克,还有李宁和中国动向这些本土运动装备品牌,以及以安踏为代表的晋江系运动品牌等等。近几年,在这个长长的竞争者队列中,不仅领先者耐克逐渐拉大了与阿迪达斯之间的间隔,后来者李宁、安踏等也成功地缩短了落后的距离,甚至出现赶超的可能,“全倾全力”能够成为阿迪达斯精心酝酿的一次防守反击吗?
来源:服饰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