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讯 面对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与租金成本的上涨,各运动鞋服品牌不约而同准备提高价格来应对。“现在成本上升得厉害,你去问问,哪家企业价格不上涨才有问题。”李宁公司对外事务与公关总监张晓岩表示。
2010年各运动鞋服品牌价格都有调整,但幅度并不大,2010年第四季度,李宁鞋类产品平均零售价提高7.8%;而安踏在去年四季度的订货会上,服装产品平均涨价幅度在10%左右,鞋产品涨价幅度在5%左右。
2011年,面对成本高企,李宁计划“提价幅度会达到两位数。”在李宁2010年财报中,其毛利率为44.82亿元,47.3%的毛利率与2009年相同。李宁已经预判出成本上升为其带来的影响。在其财报中明确指出,2011年毛利率将下降一个百分点。
明确表示提价的还有国际体育品牌耐克,其高管也明确指出,缓解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只有靠提价。北京一家耐克专柜称,销售人员工资并没有上涨,但是产品价格较去年确实有上调,以一条裤子为例,起码涨了几十元。耐克价格或有更大幅度调整。
不同品牌每年一定比例上调价格并不鲜见,但集体价格上涨却很罕见。
对于本土运动鞋品牌集体涨价,这些公司的解释也大体相同。根据记者查阅特步、安踏公司的半年报发现,今年上半年劳动力和原料成本增加是提高价格的主要原因。根据特步半年报,员工成本从去年同期的8131.8万元人民币增加至9534.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7.2%;原材料销售成本为5.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8.7%。一位外资运动品牌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面料价格涨幅较大,特别是一些进口面料涨价幅度已超过30%,厂家工人工资刚涨过,否则熟练工很难招到”。
此外,宣传推广上的开支,也有不小的增长。以安踏为例,今年上半年的广告及宣传开支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2.0%,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0.8%。但并不是所有运动用品企业提价是因为成本增加。此前,李宁公司相关人士对表示,提价主要是希望提升品牌定位,拉近与跨国运动品牌之间的距离。
那么,面对原料的涨价,鞋企该如何应对呢?
按理说,鞋品的市场价格须“水涨船高”,但原材料涨价之痛让消费者承担也不可能,目前,“不涨价等死,涨价找死”的尴尬已是现实,鞋品竞争更为残酷也是现实,可是鞋企既不能打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自残拳”,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地消极应对,所以只能深练内功。
“作为用户我们对原材料涨价没得选择,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二是以科技为先导,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因势利导,优化市场渠道,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市场的自主权。”温州吉尔达鞋业公司董事长余进华认为,面对原材料涨价,鞋企不能被动地寻求低成本的采购,只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笔者认为,强化内部管理,形成一系列具有挖潜增效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消化一部分因原材料涨价而带来的不利。比如用无纸化办公可提高办公效率,也能降低耗材使用;提高精细化生产水平、优化生产流程,用先进的设备剪裁和制作,既可节约用料,也可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page_break}
其实,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原材料价格回升已是必然,但是,大多鞋企缺乏对原材料价格走势的判断能力,难以把握原材料的库存周期和产品的库存水平,所以,鞋企必须在市场渠道建设上下功夫,解决好“卖什么产品?靠什么拓展渠道?用什么模式发展?选择什么业态销售?”等市场问题。同时,鞋企应收集各方信息加以分析,想出万全之策,维护好供货商、中间商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先机,持续发展。
鞋业本身是一个“刀片利润”的行业,原材料涨价已危及到每个鞋企,我们如何应对呢?余进华说得好:“只有深练内功、挖潜增效、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渠道建设,鞋企才能消化原材料涨价的不利因素,健康地存活下来。”
来源:慧聪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