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揭秘中国七大政经界富豪家族史

揭秘中国七大政经界富豪家族史

  人类社会一直就对富豪有着莫大的兴趣。永远对探究富豪的生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下面为你揭秘中国十大横行政经界富豪家族史。

  人类社会一直就对富豪有着莫大的兴趣。永远对探究富豪的生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下面为你揭秘中国十大横行政经界富豪家族史。


  第一名 荣氏家族



荣毅仁荣智健父子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百年来,荣氏家族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王牌称号,他们在商场上的纵横驰骋,独领风骚,也逐步为他们在政治上赢得了较高的话语权。这一点尤其在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家族奠基人


  荣家祖上就有人做过大官,家世显赫。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育有两子,长子荣宗敬、次子荣德生。20世纪初,兄弟俩创建了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保兴面粉厂,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厂房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这种高速度在中国乃至世界产业史上都非常罕见。


  第二代:红色资本家


  1948年11月,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去香港另设大元纱厂。其弟荣鸿三、荣鸿庆和荣德生之子荣尔仁、荣研仁等也先后离开上海。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国家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在荣氏家族中,荣毅仁这一辈健在的已经不多,比较活跃的只有荣宗敬的幼子荣鸿庆一个,现任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


  智字辈皆为商业翘楚


  荣智健的同一辈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大都事业有成,在海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成为了继承荣家衣钵、延续荣家商业辉煌的中坚力量。


  荣智健以外,智字辈里事业最成功的首推荣智鑫,其父荣伟仁是荣德生的长子。1975年荣智鑫投资200万港元成立了荣文科技有限公司,1982年7月这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荣智鑫的二姐荣智美,曾任德国尤尼可公司经理,有德国商界女强人之称。


  荣毅仁二哥荣尔仁的次子荣智宽,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在巴西商界拥有崇高的威望。荣毅仁的侄女婿沙曾鲁,长期在美国从事核能研究,是享誉世界的核能专家。


  寄望第四代


  智字辈大部分都步入晚年,荣家第三代传人面临着确立接班人的问题。


  而现在,真正能算得上荣氏家业第四代继承人的就只有荣智健的后代,在中信泰富的管理层名单上,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和唯一的女儿荣明方都名列其中。


  荣智鑫之子荣文渊和荣明杰一样,有着与身俱来的商业天赋和野心,他不仅是方正数码的执行董事,还控制着荣智鑫创立的浩荣、荣文等多个公司。


  荣明杰和荣文渊都有望成为将来荣氏家族第四代的两颗新星,再塑荣家百年基业的辉煌。{page_break} 
  第二名 李嘉诚家族:房地产业的神话



李嘉诚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十四岁。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依靠勤奋和灵活,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便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


  长江最初的风波


  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他东拼西凑五万余港元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被逼到破产的边缘。


  为摆脱困境,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香港物业价格此时大升。李嘉诚于是开始投资房地产市场。


  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不出三年,风暴平息,大批离港的商家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


  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房地产事业初具规模。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


  到一九八○年,长实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出任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家族产业


  二○○○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李氏家族的影响力日渐增大。tom.com在创业板上市、和黄国际港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收购Orange(英国移动电话通讯公司)、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股权,李家商业王朝的势力范围当然在全世界延展开。{page_break}
  第三名 刘氏家族:希望集团



刘永行及其兄弟


  1982年,刘氏兄弟四人卖掉手表、自行车,一共凑齐发家资本1000元,成为农村改革后第一批养殖专业户。


  1989年,在老二刘永行与老三陈育新共同研制出新型猪饲料后,刘氏产业又一次大转移,他们将10万只鹌鹑全部宰杀,靠希望牌饲料把刘氏家产养的又肥又壮。


  1992年,刘氏兄弟的产业出现第一次分化。刘氏产业被划分为三个领域:老大刘永言向高科技领域进军;老三陈育新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包括新津饲料场和饲料研究所),并且开拓房地产;老四刘永好跟随二哥到各地发展分公司,建饲料场。


  1996年,刘永好组建新希望集团,并于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A股。


  1996年,刘永好发起成立民生银行,并任副董事长。


  2000年4月,刘永好收购科讯,正式涉足IT业。


  中国财富二号家族变迁


  在1997年7月21日公布的世界首富排行榜中,美国《福布斯》杂志察觉到刘氏兄弟间的实力变化。刘永行成为刘氏兄弟的代表,在世界500名巨富中刘氏兄弟的财富位于第219名。然而,在前两年的排行榜中,刘永好一直是刘氏兄弟的代表人物,榜上列名。


  就在《福布斯》选中刘永行为代表人物的同时,老二刘永行取代老四刘永好成为希望集团的法定代表人。实际上,早在1996年6月,希望集团董事会就决定更换法定代表人。


  此事没有声张,又变成刘氏家族的一个内幕,这是因为在变更之前,老四刘永好有一个请求:在老二刘永行出任法定代表人后,对外不做宣传。


  组建新希望


  1997年初,老四刘永好以南方公司属下企业为基础,以10家企业为主体成立新希望集团,这家希望集团的三级公司一亮相,第一个惊人之举就是积极准备在深圳发行股票上市。组建新希望集团并力争上市,刘永好的意愿是加速传统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成为社会化的股份公司。


  为了新希望集团顺利上市,老四刘永好开始大规模的宣传,新希望顿时名声四起。在新希望的宣传中给公众留下一些模糊概念,新希望成为希望集团的发展与超越,而且新希望与希望集团的资产与盈利状况混为一体。三位兄长认为这样不妥。


  在1997年11月初,希望集团公告刊出:希望集团下设4个二级公司,新希望集团只是希望集团下属南方公司的一个分支结构。这是刘氏兄弟第一次向公众宣布,希望集团已不再是传统的家族企业,已经具有产权明晰、职责分明的现代化企业的雏形。


  分合之道


  以伦理判断,刘氏兄弟各立门户是一件伤感情的事。人们总说:血浓于水,可如今变成亲兄弟明算账,两种不同道德观念碰撞搞得兄弟四人挺痛苦。


  刘氏兄弟都承认分家的积极意义:从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演进蜕变。兄弟们均称,这是主动的选择,也是理性的选择。{page_break}
  第四名 王永庆家族:“经营之神”



王永庆二房子女及家人的合影,前排右为王贵云。


  台塑集团自企业成立以来最重大的一次人事变动是担任台塑集团董事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王永庆卸任,职位由原台塑总经理李志村接任,王永庆弟弟王永在的长子王文渊升任总裁。


  今后,台塑集团将进入由职业经理人和王家第二代联手管理的同治时代。


  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


  1917年,台北县新店的一个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16岁王永庆开始开米店当老板。几年下来,米店生意兴隆,王永庆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经济发展,建筑业势头最好。王永庆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获利颇丰。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时年38岁的王永庆大胆接手这一项目,成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胶领域大获成功的王永庆先后成立了南亚塑胶工厂、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这个台湾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成为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王永庆也以54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全球顶级富人榜。


  经营之神崇尚朴素人生观


  几十年来,全球化工行业一直把王永庆尊为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更是备受推崇,很多台湾企业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经验当作最为实用的教科书。


  王永庆从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理论,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大法宝。


  王永庆曾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表示,他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对自己也是严之又严。


  龙兄虎弟 红花绿叶一个不少


  王永在比哥哥王永庆小五岁,原任台塑集团副董事长,是陪伴王永庆时间最长的事业搭档。两个人几十年的合作经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这种兄弟之间的情义、家族内部的团结,就是台塑集团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动力。


  谁来开启后王永庆时代


  随着王永庆、王永在两兄弟淡出决策层,台塑集团将从二王时代过渡到行政中心集体领导时代,今后重大决策都将出自由王永在长子王文渊、王永庆之女王瑞华等七人组成的行政中心。


  在目前的决策层中,被寄予厚望的王文渊历任纺拓会董事长、台塑区塑胶原料公会理事长、台湾区人纤公会理事长,在岛内知名度较高、行政经验丰富,是台塑第二代领导集团的领军人物。而担任副总裁的王瑞华长年居住美国,被当作老爸王永庆的海外替身,沉稳而内敛,工作能力和待人方式都深受员工肯定。


  还有分析指出,王永庆兄弟相当欣赏美国洛克非勒家族,希望效法洛克非勒家族将财产信托的作法,确保兄弟两人的股权永不分离、王氏家族永不崩离。未来台塑集团各公司的运营权主要交由专业经营团队负责,而实际拥有股权者,将是王永庆两兄弟捐赠股权的基金会,以及与家族有关的法人机构。 {page_break}


  第五名 包玉刚家族:“船王”之梦



包氏家族与区领导合影


  包玉刚,1918年出生,浙江宁波人,父亲包兆龙是一位经营造纸业的商人。抗战胜利后全家迁往香港,靠着多年积蓄下的一点钱,去另闯天下。


  开始,他与父亲合伙做进出口生意,之后父亲选择经营房地产,而包玉刚看中的行业是航运。


  1955年,37岁的包玉刚开始了船王之梦。他辗转多处,最后终于获得日本银行贷款。包玉刚凑足77万美元前往英国,买下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取名为金安号。


  当金安号从英国驶向香港,途经印度洋的时候,包玉刚已经办好了两件事,一是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二是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


  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可是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通过订立合约,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但租金标准却要低得多。然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包玉刚逐渐学会航运业务!


  包玉刚买下金安号的第二年,由于苏伊士运河因埃及战争而关闭,航运费用猛涨。当年年底,金安号赚的钱,就已经够包玉刚买下7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运业出现萧条,运价跌到最低点,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赔老本,只有包玉刚却可以凭着合约稳收租金。事实证明他这个门外汉的经营策略是最好的经营策略。人们不得不承认,包玉刚的运气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这次低潮过去后,不少人都学包玉刚的办法,开始买旧船长期出租。可是包玉刚又改变了方针,将新船长期租给人家,旧船留着自已经营。因为,新船出租,租金自然比旧船高;而旧船自己用,效果则与新船一样。


  连战皆捷之后,1962年汇丰银行开始投资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包玉刚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个人在汇丰银行的地位也稳步上升并成为汇丰银行的副董事长!


  在包玉刚的精心经营下,环球公司的船队迅速壮大,1980年达到巅峰,船数达到200多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比美国和苏联的国家所属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大,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从70年代初开始,他开始登陆,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经过苦心经营,取得了和海上一样的辉煌成就。


  尽管包玉刚有如此显赫的威望,但数十年来,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page_break}
  第六名 蔡万霖家族:台湾首富



蔡万才(右)和长子蔡明忠


  1993年3月,台湾《卓越》杂志排出台湾富豪榜,蔡万霖以1400亿元(新台币)的财富名列第一。自1988年以来,蔡万霖的名字多次出现在世界各种杂志的富豪榜上,总是名列前茅。美国《财富》杂志认为他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华人,名列世界富豪的前10名。


  但是,这位华人首富一直行踪神秘,他的一切,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遐想……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蔡万霖生于1924年,台湾苗栗人。出身一个耕农之家。18岁全家迁往台北市,蔡万霖坚持读书,后毕业于台北商工专科学校。经过艰苦奋斗,在略有资本后,其兄蔡万春创办了以经营杂货为主的大万商行,蔡万霖跟着兄长学习。到60年代,蔡氏家族企业已颇具规模。


  好风凭借力,创办国泰产物


  蔡万霖的发迹,是与其兄蔡万春分不开的。六十年代开始,国民政府调整政策,在美援支持下,台湾经济开始起飞。蔡万春创办大万系列产业积累了一定资本,随后涉足百货、建材、塑胶、建筑、保险等行业,开始他的多元化经营。1957年,蔡万春出任十信理事主席,他利用十信积累的巨大资金,进一步发展金融、保险和信托业。蔡氏兄弟最重要的产业----国泰物产随之诞生。


  1961年,台湾正式开放民间保险公司的设立,国泰从此开始发展壮大。


  寿险竞争 大开局面


  1962年3月,国泰人寿进行筹备工作。当时蔡万春为董事长兼总经理,蔡万霖任常务董事兼任副总经理。


  国泰人寿设立之际,台湾寿险处于激烈竞争的局面。这时候,蔡万春、蔡万霖兄弟发挥其聪明才华,大胆进击,终于使国泰后来居上,也使国泰奠定了在金融业的根基和地位,其创业务才华至今为国泰内部所津津乐道。


  经营思想 独树一帜


  国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自1964年成立以来,公司建筑物遍及台北、高雄、台中等城镇。因注重质量,价格合理,建筑物颇受购置房业者的欢迎赞许。


  1981年,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台湾的建筑业陷入萧条,但蔡万霖审时度势,采取特惠购房办法,突破逆境,使该公司在同行业中房屋销售最佳。最近几年,蔡万霖对所建的高楼大厦,坚持只租不卖的政策,由于台湾房地租日益昂贵,他现拥有的百余栋大楼,房地租金收入,每年就高达10亿元。


  跃居台湾首富


  蔡氏兄弟分家后,蔡万霖领导的霖园关系企业集团事业继续稳步发展,保持着在台湾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霖园集团在蔡万霖的掌舵下,致力于培养第二代。三个儿子蔡正达、蔡宏图、蔡正宇及二个女婿刘清川及李奕世,均分别担任重要职务。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拥有庞大的财富而绝不炫耀,甚至不愿成为公众人物,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避免暴露自己,造成一圈神秘的光环,让别人永远迷迷惑惑、见不到面纱后的真实形象,这是自我保护的上策,也是形成权威的开端。在这一点上,蔡万霖是一位智者。{page_break}
  第七名 南存辉家族:35元的第一桶金



南存辉


  南存辉,从昔日温州城内辛苦操劳的小小修鞋匠,几经奋斗终成资产超过亿万美元的年轻富豪,连续三度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其中的跨度之大,变迁之巨,其实就是一部传奇。


  35元的第一桶金


  南存辉13岁初中刚毕业便辍学子承父业,修了3年皮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温州掀起一阵低压电器创业潮。1984年南存辉与朋友合伙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做的是最简单的低压电器开关。可谁知赚来的第一笔钱只有35元钱。3个合作伙伴都沮丧极了,而南存辉却兴奋异常,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路子。就从这35元的第一桶金中,他仿佛看到了创业的曙光。


  1984年7月,他与朋友一起投资5万元,在喧闹的温州柳市镇上因陋就简办起了一个乐清县求精开关厂,开始了他在电气事业里的艰难跋涉。


  分享其实是一种明智


  与温州老板们普遍的家族经营相比,南存辉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自正泰成立之日起,他就矢志不渝地推行股份制,以股权释兵权。当他的股权从100%退到目前的不到20%,正泰却在他的减法中发展得越来越大。


  1991年,在与朋友合作创办的求精开关厂解体后,南存辉吸收弟弟、妹夫等家族成员入股,组建了典型的家族企业———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南存辉个人占股60%以上。到1993年,正泰的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多万元。锋芒初露的南存辉意识到,正泰要想继续做大,必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于是,南存辉充分利用正泰这张牌,走联合的资本扩张之路。他先后将当地38家企业纳入正泰麾下,于1994年2月组建了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家企业集团。正泰股东一下子增加到数十个,而南存辉个人股权则被稀释至40%左右。


  然而他在摸索中渐渐发现,家族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无法更多更好地吸纳和利用优秀外来人才,而人才又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到1998年,几经思考的南存辉突破阻力,毅然决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权绝对数,对家族控制的集团公司核心层(即低压电器主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家族核心利益让出来,并在集团内推行股权配送制度,将最优良的资本配送给企业最为优秀的人才。就这样,正泰的股东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个,南存辉的股份下降至20%多。数十位百万富翁诞生了。


  家族色彩逐步在淡化,企业却在不断壮大,正泰目前已成为拥有资产3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年上缴税金逾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对此,南存辉坦陈:分享不是慷慨,对创业者来说,分享是一种明智。
 

来源:中国时尚品牌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