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富龙热电[14.92 -7.27% 股吧](000426)重组事项遭监管层否决,这至少已是本月未获批准或自动宣布终止重组的第八家上市公司,这些暂不进行重组的上市公司,股价多数遭遇暴跌。
与此同时,近期公布重组意向的上市公司,股票也因“前途未卜”而惨遭投资者抛弃。“弱市炒重组”这句A股市场“炒股名言”,于今年5月份突然失准了。
改变了重组股命运的,可能是中国证监会在5月13日发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简称《重组规定》)。因该份文件将重组审核的门槛提高到与IPO(首次公开发行)持平的高标准。
重组股成“重灾区”?
富龙热电则是一个近期重组失败后遭遇暴跌的典型样本。内蒙古兴业集团借壳富龙热电上市的申请,在5月24日被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否决。由此,其变身矿产股的希望也就此落空,股价也在昨日回到了三个月前的水平。昨日的天量成交后,富龙热电已连续三个交易日收于跌停,并且前两个交易日还是“一”字跌停。
富龙热电的惨状并非个案,在整个5月份,重组股已经成为了疲弱A股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本月内包括富龙热电在内,有8家上市公司倒在重组之路上。除了富龙热电是被证监会否决之外,其余7家都是主动宣布终止重组。这包括时代科技[7.30 4.58% 股吧]、西部牧业[15.37 -0.65% 股吧]、辽通化工[12.41 -6.83% 股吧]、华芳纺织[11.22 -10.02% 股吧]、福建南纸[4.90 -3.35% 股吧]和*ST四维[8.37 -4.01% 股吧]。其中,除了辽通化工之外,所有个股全部下跌。辽通化工终止了与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组成合资公司经营石化公司,对此被市场解读为“利好”,“其海外市场不确定的风险降低了”。
*ST四维从5月18日发布重组终止公告后至今,股价已经下跌了25.91%;5月17日发布终止公告的福建南纸和华芳纺织,至今股价分别下跌了25.55%和15.17%。
虽然每家公司解释重组终止的理由各不相同,但5月中旬证监会下发的《重组规定》被业内视为是当下大批量上市公司重组的“终止器”。此文件中对借壳上市的公司从盈利状况、资本实力和行业等做了新的规定,要求借壳上市在这些方面比照更为严格的IPO标准。
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均实施审批制,审批门槛的提高,也让有重组预期的公司股价遭到了沉重打压。在此之前,“重
组预期”在资本市场,往往被作为炒作股票的“美好故事”来演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25日公布收购西藏矿业[30.52 -0.26% 股吧]60%股权的江淮动力[0.00 0.00% 股吧],股票复牌后不仅没有凭借利好消息上涨,反而在两天内下跌了16.5%,昨日更是几近跌停。
代价高昂的重组游戏
细看富龙热电今年一季度末的股东名单,宝盈策略增长[0.89 -1.17%]、兴业全球有机增长两家基金公司和中国对外经贸信托的结构化新股投资集合信托都在一季度新杀入了富龙热电,分别持有富龙热电520万股、370.84万股和245万股。以该公司一季度末20.1元/股的股价简单计算,假设这些基金和信托尚未脱手,每股股份浮亏已经达到4.01元,账面亏损将达到4543.36万元。
5月25、26日两天的异动数据显示,卖出首位的都是机构席位,分别在昨天和前天净卖出了4814.4658万元、347.766万元。
“这些浮亏只是假设,事实上,这些机构根本不可能持股到消息披露时。”一私募人士说道。他透露,今年重组股的炒作路径和往年有一定差别——包括公募基金、私募、保险资金在内,都在做短线,“基本不会拿到正式公告出来。”他表示,这是由于业内都对今年重组会收紧,有一定预期。
实际上,虽然《重组规定》的征求意见稿在今年5月中旬正式发布,但在业内早就盛传了半年之久。“证监会要收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已成为投行业内普遍的预期。
5月份7家上市公司密集折戟重组,固然少见,而纵观全年,从今年1月27日的西昌电力[12.40 -5.63% 股吧]开始,到富龙热电,实际上至少已有18家公司的重组方案搁浅。
诚如一分析师所言,《重组规定》的出台,最积极的一面,就是对利用内幕消息炒股的打击。“但也会出现另一方面的弊端”,一资深投行人士说道,“和IPO一样,又是审批权的过度集中。”
ST壳资源仍“金贵”
在今年重组受阻的公司至少已有20家之多,其中至少7家为ST公司,分别是*ST南方[9.04 -4.03% 股吧]、ST秋林[12.00 -4.08% 股吧]、ST宝利来[11.37 -2.65% 股吧]、*ST四维、*ST博通[15.28 0.00% 股吧]、ST宜纸[9.88 3.56% 股吧]和*ST吉药[8.81 -0.34% 股吧]。
所谓ST股,便是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其中,很多ST公司已经资不抵债。Wind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沪深两市资不抵债的ST类上市公司49家,净资产合计为-181.0518亿元。理论上,这些上市公司股票的总市值也应趋近于零。但截至今年3月31日收盘,这49家公司总市值却高达955亿元。
由此可见,已经几乎没有主营业务且陷入经营泥沼的ST类上市公司,支撑起近千亿元市值的,只能是“壳价值”。由于国内资产证券化的手续成本非常高,因此通过借“壳”上市成为一条廉价的“捷径”。
以上数据计算显示,即便是在《重组规定》出台后,截至昨日收盘,49个“壳资源”平均每个价值依然高达23.2亿元。
《重组规定》征求意见稿显示,主要关注上市公司与标的资产之间的整合效果、产权完善以及控制权变更后公司治理的规范。上述投行人士指出,“尽管是比照IPO,但借壳上市的门槛依然比IPO要低。”
比如,在IPO审核中,在报告期内有重大重组、或受过处罚、或实际控制人变更,IPO审核往往很难通过,“但即便是《重组规定》,也没有对借壳上市提出类似要求。”上述投行人士认为,对比IPO排队上市(除特殊情况,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的漫长等待,借壳审批要快得多。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