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胆创新服务理念,积极探索工作模式,通过“流动仲裁庭”工作模式的开启,润滑了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流动仲裁庭”进社区,树立为民服务理念。沙尔呼热街道地处工业园区,企业数量多、人员成分复杂,是典型的劳动纠纷多发地。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将“流动仲裁庭”开进社区,就地受理劳动纠纷案件。对于诉讼案件,随时受理、及时仲裁,切实维护了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仲裁庭进驻社区,把劳资纠纷分流在基层、解决在事发地,让职工不出社区就可以解决问题,“流动仲裁庭”已经成为广大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力靠山。
“流动仲裁庭”进企业,畅通绿色维权通道。为切实解决企业伤残职工和女职工等弱势群体申请仲裁难问题,该市将“流动仲裁庭”搬进企业,确保了绿色维权通道的畅通。对弱势群体的诉讼案件,工作人员坚持“优先立案、快审快结”,力求在最短时间内给劳资双方一个最满意的裁处结果。同时,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该市还推行仲裁建议书制度,实行案件跟踪回访,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劳动纠纷事件的发生。仲裁庭进驻企业,优化了企业发展环境,推进了便民服务,“流动仲裁庭”已经成为企业和劳动者良性互动的有效平台。
“流动仲裁庭”进群众,打造普法前沿阵地。充分发挥仲裁人员有知识、懂法律和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优势,把“流动仲裁庭”贴进群众,通过仲裁案件处理和以案释法等鲜活生动的方式,在群众中普及劳动保障法等有关知识,在增强了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同时,实现了法律效应和社会效应有机结合,达到了“解决一起劳动纠纷、教育一片群众”的目的,取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仲裁庭贴近群众,增强了劳动者维权意识,提高了劳动力队伍素质,“流动仲裁庭”已经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法律讲堂。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流动仲裁庭”累计现场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2起,在方便企业和劳动者的同时,还节约了办案成本,扩大了“流动仲裁庭”社会影响力,打造了惠民服务新品牌。(车明光)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