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到现在,棉花价格总是飘忽不定。去年5月,棉花价格为17000元/吨,六个月之后,棉花价格扶摇直上,每吨价格超过3万元,到今年二月,棉花价格创下35000元/吨的记录。自4月份以来,国内棉价又以平均每3天500元/吨的价格迅速下跌。两个月的时间里,棉价一路回落至22000元/吨,暴跌近三成。一路飙升后又暴跌的棉花价格,让纺织企业坐上了“过山车”,体会了一番“天上地下”的感觉。
下游多半停产
织布厂、印染厂以及一些小型服装企业等下游用户有60%-70%停产,纺织企业产量直接压缩了40%-60%。“存3000吨棉,就亏损3000万元,一吨亏一万。”武汉一棉负责人曾中一称,棉价大涨时,不少企业以高价位囤积了大量棉花,有些大企业囤货达万吨,这意味着将直接亏损上亿元。据介绍,一棉最近组织工作人员赴江浙一带做市场调查发现,织布厂、印染厂以及一些小型服装企业等下游用户有60%-70%停产,纺织企业产量直接压缩了40%-60%。为了规避风险,一棉将总产量压缩了1/3,以往3000吨是每个月的库存量,而减产后则可供两个月消化。“整个行业很困难,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严重。”曾中一表示,去年棉价飞涨,下游客户也争着抢货,订单都排不开。今年4月以来,棉价开始下跌时,很多纺织企业都持观望态度,只能用一点买一点。他还指出,随着水、电、气、油及人工成本等的不断增加,企业目前面临着生产成本剧增的压力,加之国家相继收紧银根,不少中小企业缺少流动资金,生存更难。
另外让曾中一担忧的是,持续下跌的棉花价格会挫伤农民积极性,进而减少棉花产量,纺企就只能选择进口棉花,棉花的采购成本约占企业综合成本的70%,使用进口棉花,将使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届时,纺织企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
遭遇出口订单荒
从整个行业来说,纺织品的出口订单减少了1/3。棉花是纺织企业的原材料,原材料价格跌了岂不是利好?为何会造成企业的重大亏损呢?“这是一种误解,”业内人士表示,从棉农、商贩、棉纺企业到服装终端企业,纺织业是一个“居中”行业,是损失最大的。下游客户是买涨不买跌,棉花涨得厉害,订单下得就多,反之,客户下单就会减少。而纺织业同样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这加剧了下游企业的观望情绪,如此,整个生产链进入了一个“跌价”的恶性循环。“受欧美市场复苏缓慢,采购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等因素影响,国内棉纺织品出口优势不在,纺织企业的订单量减少。”曾中一指出,我国的纺织行业依然属于出口型工业,但国内纺企却在以高出国际10%-20%的成本进行生产,这让中国纺织业出口面对极大的挑战。曾中一说,他担心,由于棉价前期位于高位,国内纺织产品国际竞争力被大大削弱。“现在已经没有订单了。”武汉林盛纺织负责人李诗林表示,从整个行业来说,纺织品的出口订单减少了1/3,林盛的纺织品出口创汇为1500万人民币,而目前已经没有出口订单了。“对我们小企业来说,这是没法承受的打击。”
“致命性打击”
“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曾中一颇有担忧,棉花价格的波动涨幅高达一倍,出口退税率若再降低,纺织企业的前景堪忧,“别说五个点,即使一两个点也不能调。”另有纺织企业负责人认为,人民币汇率的稳步上涨导致企业每年减少0.5%左右的利润,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升也直接压缩了利润,退税率一旦下调,基本上就会是“零利润”。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分析,纺织企业之所以对出口退税调整如此敏感,主要是因为纺织企业多为一些中小企业,经不起利润流失带来的打击。据介绍,2010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达770.51亿美元,出口退税约785亿元人民币。上下浮动一个百分点,关乎纺织行业约52亿元人民币的利润。由于纺织企业长期处于微利,即使下调一个百分点,也意味着一大批中小企业将滑入生死线之下。
来源:服饰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