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山东农村手工艺产业展会光鲜难掩生存困境

山东农村手工艺产业展会光鲜难掩生存困境

  山东民间手工艺从未像今年这样高密度、大规模地走入媒体视线。年初在中国美术馆轰动展出,5月深圳文博会上精彩登场。但展会上的光鲜能否在现实中得以延续?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以民间手工艺品制作为主导的农村文化产业在实施了多年的“生产性保护”之后,仍面临重重困境。

  山东民间手工艺从未像今年这样高密度、大规模地走入媒体视线。年初在中国美术馆轰动展出,5月深圳文博会上精彩登场。但展会上的光鲜能否在现实中得以延续?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以民间手工艺品制作为主导的农村文化产业在实施了多年的“生产性保护”之后,仍面临重重困境。


  “心血结晶卖不上价钱”


  杨红卫是山东潍坊风筝世家的第三代传人。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埋头描绘一只彩色蝴蝶风筝。这样一只普通大小的风筝,包含6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制作,两三天时间才能做一个。慢工出细活,杨红卫制作的风筝,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竹条强韧,骨架均匀,据说一级风就可以起飞,五级风折不断。只是在谈到收益问题时,杨红卫觉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一般简单的风筝40元钱一只,小一点的就20元钱一只。”


  在不少手工艺人看来,心血结晶卖不上价钱是“家常便饭”。深圳文博会上,来自临沂郯城红花乡的手艺人花半小时才能编好一个巴掌见方的中国结,仅仅卖5元钱,去掉材料费,所赚不多。


  在杨家埠制作了30多年木板年画的杨成业老两口体会更深。刻一个制作年画的母版需耗时1个月左右,然而一张年画才卖四五元钱。“虽然刻版可以重复使用,但是碰上不畅销的时候,一个月功夫就白费了。”


  费时多,又赚钱少,为了降低成本,保险起见,杨成业只好不断重复使用一些已被市场普遍接受的刻版。“其实我有很多好的想法,刻出来效果肯定差不了,但万一卖不好,时间加上成本,我们消化不起。”


  临沭县柳编手艺人王夫敬曾多次随山东“手艺农村”展团四处表演绝活,成为山东柳编手艺红人。他告诉记者,在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编柳制品的传统。“一般人从早编到晚,一天能赚三四十元。我这样的熟手,农闲时每月能赚1000多元。”


  在农村,这个收入尚可。但王夫敬摊开双手说,为了保持柳条韧性,编织时候需不断喷水,常年下来,双手干燥开裂,长满厚茧,视力也大受影响。


  “来样加工”压缩利润空间


  收入低,做活又辛苦,愿意学做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男孩子觉得做这个没出息,家长也认为没前途。做刻版要截竹片,有时要用锯来锯开,女孩子做也嫌脏嫌累。”杨红卫说。


  手艺人数量的不断减少,让一些手工艺品制造企业十分头疼。临沭金柳公司总经理邱丙强介绍,以前农村家里闲人多,公司往下派活,大家都排队来抢,现在愿意做、能做的人越来越少,而订单越来越多。


  为什么不增加手艺人的收入,提高积极性?邱丙强介绍,现在企业大多订单都是采取来样加工模式,尤其是国外的订单,“他们设计了款式,我们提供材料和手工,这么多年的合作下来,利润点已经压得非常低了。但拿到市场上一卖,价格就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钱都被他们赚了。”


  金柳公司的生产模式代表了省内大多数手工艺品企业的生存状态。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在对手艺传承人的帮扶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生产性保护”模式,但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别人创意我来做”的阶段,多年来仍没有实质突破。


  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我省农村手工业文化产业产值始终居全国第二位,全省相关从业人员近25万人。在全省文化实物产品出口方面,仅草柳制品出口就常年占据60%左右的份额。山东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都具有示范意义,但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刘显世认为,数据统计上的领先并不能说明我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收入过低,导致手工艺从业者数量萎缩;多数企业长期受困于来样加工的简单低端模式。


  省文改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我省农村文化产业还停留在简单的加工贸易阶段,卖的是手艺,创意含量不多,农村文化产业必须及时转型。


  产业突破亟需创意人才


  从2010年开始,国内柳编市场需求量首次超过了国外,很多手工艺品企业嗅到了商机,希望能走出简单的来样加工时代,为农村手工艺品注入创意,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创意人才太少了。再说,公司里设计人员的工资比一线工人多不了多少,愿意来干的不多。”金柳公司的一位手艺人说。


  创意设计能否点石成金?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给记者举例,一个柳编纸篓、簸箕只能卖几十元钱,但根据山东工艺美院的学生提供的设计图纸,王夫敬编出了太极图案的餐桌椅,在国外市场很受欢迎。“我的想法是,让学生创意融合农村手艺,通过大型展览整体打造山东农村手工艺品牌、知名手艺传人,做大做响农村手工艺产业。”


  潘鲁生通过调研“手艺农村”专门研究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去,农村手工艺品的创意设计都体现在手艺人的生活体验中,现在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更加时尚的设计。传统手工艺要想在困境中求得新生,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产业的有效对接,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新理念,和创意接轨。”刘显世也认为,农村文化产业要实现转型,必须融合创意,让手艺人、创意人、生意人结合发力,打造品牌。


  潘鲁生建议,除了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外,还可以尝试参照农业合作社的模式,成立农村手艺合作社,手艺人自愿加入,合作社提供免费技艺指导,艺术院校的学生以微利提供创意,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手工艺品。产品最后以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商标投放市场,减少中间环节,最大程度让利于艺人。“只有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传统手艺才能继续传承。”同时他也坦言,学生创意只是“权宜之计”,真正市场化的运作必须由企业来完成,农村文化产业转型亟需了解市场、富有创意的设计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已长期缺失。(赵 琳)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