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坐落在许村镇许巷轻纺村北侧一家家纺企业,每次开发产品后刚投放到市场,就被另一家企业仿冒,据老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这家企业并非作坊式的小企业,而且不止一次仿冒其产品,总是“盯住”他们的新品不放。双方数次通过电话沟通,却无济于事,被仿冒企业终于决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和数次原材料、劳动力及汇率等成本上涨的严峻挑战后,许村家纺企业谋划发展变局。去年许村镇获得家纺外观设计专利280个,花样版权登记100个。这个数字背后让人看到,许村家纺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创新和专利版权保护意识,意味着整个家纺产业的跨越。但是,另一个现实问题摆在许村家纺业界面前,不少企业花尽心思开发新产品,并得到市场认可,却被别的企业“克隆”,众多企业苦于投诉无门,内心很纠结。一场打击侵犯版权专利、保护知识产权行动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
企业新品被仿冒 走上维权路
位于许村镇许巷村工业区的浙江升丽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新品为特色的家纺企业,公司每年用于新品开发的费用达200万元,并对新开发的所有花型进行版权登记注册。去年5月,公司多个提花窗帘布、窗纱的花型产品同时被3家家纺企业仿冒,所仿产品无论是颜色、花型,还是构成都一模一样,导致公司刚上市的产品销售大打折扣,仿品价格比真品低,每米市场价相差10元~30元不等,而且仿冒者织造纬密数少,严重损害了升丽公司的声誉。公司总经理姚云松虽然委托了浙江版权局所聘律师诉至市人民法院,但还是碍于情面选择低调处理,最终案件撤诉,以多方人员调解协商解决终止。
但有的家纺企业家,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毅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以树立企业开发新品的信心。浙江凯迪雅布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华曾接到客户投诉,反映该公司4个窗帘布新品被附近市场一家经营户仿冒销售。由于被仿冒后,凯迪雅生产的该款30D锦纶丝窗帘布系列产品的销售和口碑都受到了影响,公司立即把仿冒者告上法庭。最终,被告赔偿凯迪雅公司每个花样7000元,并被要求立即停止侵权产品的销售。
起步模仿 造成设计软肋
回望许村家纺产业20多年发展历程,模仿一直伴随着行业发展,也是众多家纺经营者创业时绕不过的“坎”。许村的家纺企业,起步都是做沙发布和窗帘布内贸业务,其发展模式一直都是边通过参展了解新产品信息,边通过市场反映考察产品销售情况。久而久之,这里形成只要客户拿来新的、市场上还没有的花样,企业就可以加工或定制的局面。当时这种以加工为主的产品经营,短短几年间,培养了许村家纺大大小小的个私老板,成就了许村家纺产业。由此一来,众多企业再无心顾及产品的研发与设计。
家纺产品仿冒现象的发生虽有它的历史背景,却绝不是合理存在的理由。浙江勤荣布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法荣介绍,开发设计一个新花样,少则需要几千元,多则花费上万元。升丽公司姚云松说:“公司现有设计人员8人,3人搞原创花样、2人描花,3人做组织结构,然后上机,这样严谨的一个花型设计部门的架构,采用原料高档,织造设备必须是进口机器,这样配套生产,才能开发高档窗帘布、窗纱,一般每米价格在50元~150元之间,研发成本相当高。”
产品开发既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又能打开销售市场,何乐而不为?为什么有的企业仍不建立研发团队,这里有一个深层次原因,一是少数业主不愿培养花样设计人才,不舍得在产品研发上投入资金,况且还有一定的开发风险。这就造成市场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许村镇及周边区域家纺版权侵权纠纷案不断上升。
市场抵制政府保护
屡屡发生的家纺版权侵权仿冒案件,严重影响了许村家纺行业自主创新活力。如何让海宁家纺之花开得更艳、更香,使它焕发出潮乡特有的魅力,不因发展道路上有了荆棘停滞不前?
升丽公司姚云松建议说,政府要加大对专利版权保护宣传力度,产业要做大做强,少数企业依靠模仿生存,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既损害了创新者的利益,又阻碍了区域创新能力,长此以往,产业将出现无序竞争局面。凯迪雅布业公司陈华说:“通过这次维权,发现公司近来被仿冒产品少了,市场经营户版权意识增强,经营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针对版权保护,海宁市家纺协会会长曹咬强表示,协会20多家理事单位签订了保护知识产权自律书,下一步将扩大到一般会员,所有入会企业都需签订自律书,形成行业内部自律,规范企业运行。
家纺是个时尚产业,产品周期比较短,可以说保护版权,就是保护市场发展的生命线。在短时间内,对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如何进行保护,成为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共同关注和应对的现实。
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