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沪高铁的事故频发,在民航与高铁的竞争中,天平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倾斜。因高铁开通而提心吊胆的航空公司,在做了最坏打算之后,赫然发现京沪高铁对民航业的冲击没有预想的那么大。经历了从担忧到淡定的起伏过程后,京沪黄金航线机票折扣从高铁开通时的4—5折,涨回8折。
犹记得京沪高铁刚开通时,倍感压力的民航出台了京沪空中快线与高铁竞争的十项措施,譬如机票降价,北京至上海、上海至北京航班最低票价均达到400元,与高铁最低票价410元基本持平;各公司在京沪两地机场每天各备份一架飞机,以提高航班正点率;缩短航班截柜时间,由飞机起飞前30分钟缩短为25分钟;在登机口设立签转柜台,为旅客快速办理签转手续……
这一系列措施出台,可以说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消费者在民航与高铁的竞争中,也得到了价格优惠和消费权益的丰满。换言之,侧榻之虎虎视眈眈之下,民航是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并且降低票价的,维持在一个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服务性价比上,民航能够健康运行。但消费者的权益不过是“虚胖”了一会,民航虚惊一场之后,又镇定自若地开始复原。
不是说民航机票不可以涨价,而是当涨价的种种理由摆在公众面前,消费者有了被算计的内心感触。既然很多旅客顾及高铁故障频发,既然高铁晚点后没有特殊补偿,既然曾经的销售量并没有大幅下降,一言以蔽之,既然众多消费者还不能放弃民航,那么民航就有了机票涨价的底气客源或要大幅下降时降低票价,这是市场的表现;客源回升后提高票价,这显然不是市场的逻辑,而是垄断企业算计民生,或者说是要挟消费者的表现。
显然,遵从市场的逻辑,服务的性价比就会不断优化;而窥透消费者心理算计消费者,那么一方面价格就会在歪理中上涨,另一方面则是服务质量停步不前。虚惊一场的京沪航线,票价回升之后,那些提高航班正点率、缩短候机时间的等等努力,会不会也松懈下来,很值得担忧。悲观一点说,票价回升了,一如从前的误点还会远吗?
事实上,不只民航,诸多垄断企业是很会算计民生的。譬如中石化组织“网宣员”鼓吹油价上调,这是一种按摩消费者心理的算计;“价格听证专业户”是一种程序上的算计……在算计中,没有服务性价比的优化,只有垄断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