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瑶民的独特纺织工艺

瑶民的独特纺织工艺

全州东山瑶乡流传有一首古歌:“娘娘呀,娘娘呀!黄花岭上扯葛麻,纺织葛麻织麻布,免得蚊虫把人夹(叮)。”葛麻纺织品,是东山瑶家最早的家用麻布。

  桂林的麻布纺织工艺,比棉纺的历史更加久远,且久负盛名。


  全州东山瑶乡流传有一首古歌:“娘娘呀,娘娘呀!黄花岭上扯葛麻,纺织葛麻织麻布,免得蚊虫把人夹(叮)。”葛麻纺织品,是东山瑶家最早的家用麻布。


  据元代马端临撰的《文献通考》卷22中记载:“通典按:令文诸郡贡献,皆取当土所准绢为价,多不过五十。”当时的零陵郡,就文令每年贡葛布十,有的还作为贡品贡奉封建王朝。当时全州辖属零陵郡,故而在全州瑶族的葛麻织品的葛布颇为著名。


  全州东山瑶乡,偏居高山,天寒地冻,不宜种植棉花,采集葛藤纺织历史由来已久,且有一套传统的工艺和技能。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了解到葛藤具有长纤维的属性,就靠山吃山,物尽其用。瑶民们在每年的夏天,看到葛藤长满荒山,绿叶覆地,藤蔓绵长,尚无支芽时,就上山采集葛藤,削去叶和叶柄,挑回家里,丢在小沟或井边水里浸泡五至七日,使表皮腐烂,而后捞出洗掉表皮,除去藤骨就是灰白色的葛麻。把它晾在屋边的竹竿架上,晚上不必收回,让其打上两三天的露水,再在阳光下暴晒干,麻色就变得更加白净,质地也会更加柔软。


  葛麻漂洗暴晒成功后,织麻进行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发麻,即将柔长大片的葛麻撕成纤细的麻丝,使其每根麻丝大小相似,为理麻做好准备,因此,要把比青麻长一两倍的葛麻撕成麻丝,既要分撕的技艺,又要胆大心细和有耐性。有的妇女在撕发葛麻时常会变得更加和谐亲密友好。家家的庭院,厅堂,都会充满瑶姑们的欢笑和喜悦。葛麻发丝后,半斤或几两一支捆好堆在厅堂的木壁上,下道工序就是进行绩麻(俗称理麻)。


  理麻是瑶家姑娘最艰巨的劳作,多是在工余时见缝插针成晚熬更打夜赶绩的,那种辛苦,只有瑶家老妇才知道。绩麻要先准备一个竹织的团箱或浅口竹篮,一张小草凳,绩麻的瑶女坐在单凳上,将装丝的团箱放在左侧,把两根葛麻细丝理绩在一起就放入团箱里,手中的麻丝有一根尽头时,即扯一根麻丝理紧接上。如此,不断地接头,不断地绩理,团箱里绩结的麻丝旋圈堆积达一定的数量后,停止结织。这时就用硬纸做一个圆筒,将绩好的麻线缠绕在硬纸筒上,形成一个空心麻线圆团,用一根绳子穿过空心套好,把它挂在木壁上,当家里的葛麻完全理绩成麻线团后,就进行下一道工序,纺麻线了。


  纺麻线要用的工具,选用纺棉花所用的纺车。与纺棉花不同的是:纺棉花时花条不能沾水,否则棉条吐不出纱,而纺葛麻线要将麻丝团放在装有少许清水的盆子里才纺,以防麻线干燥。当然纺麻线比纺棉纱要容易得多,因为麻线是事先理绩好的,只要在纺车上把它纺紧即可,无需接头防断,无需理泡调匀。如果是纺绩用作织麻布的线,将麻线纺紧,即可取下锤子,用拍纱架拍丝成绞。如果纺绩的麻线用来做线用的,就要两根麻线交织在一起,才能成线。麻线纺成后,用拍纱架拍线成绞,就可用灰碱煮后晒干,成为洁净的白线,要想着色,就用自种的蓝靛煮染,再晒干就可成蓝线。纺绩的葛麻丝如果用来织布,与棉纱的织布工序相同。瑶家自纺自织者较少,而自纺麻丝后请工匠织布者为多。


  东山瑶家的葛麻布织成后,用途甚广,有用来做成衣服的,有用来做蚊帐和麻袋等用品的。葛麻布坚韧耐磨,制成蚊帐可挂10至20年。葛麻带可作箩筐装载农产品,安全可靠比箩筐轻便,适合山区装运货物。葛麻布做热天穿用的衣服,凉爽透风,被汗浸了也不沾身。葛麻布在东山瑶乡的历史上无论对生活或是生产,都起到过良好的作用。


  纺织和染印总是连接在一起的工艺。瑶家喜爱蜡染,侗家喜爱色染,这都是桂林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


  瑶族蜡染的制作原料,蓝靛是自己种植的,蜡汁有的用蜂蜡,有的用白蜡,其染印的方法是:先用小竹签蘸上蜡汁,在布上描绘时,不需勾仿草样,直接在细白布上精细地描绘出鸡、鹅、腾龙、飞凤、滑板、云纹、排牙,叠链等形象,然后放入蓝靛桶里着色,再从靛缸里取出来,用清水煮沸,将蜡脱掉,布上即现出白、蓝相间的各种花纹。蜡染花布、色泽明艳,形象逼真,素净美观,可作头巾,被面,也可作衣服布料。在桂林各县的瑶族同胞中,尤以龙胜红瑶妇女对绘染技艺精湛娴熟。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