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芦淞服饰城一角
就像依托运河,德州的扒鸡从提篮小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样,依托“南有株洲、北有郑州”的铁路枢纽地位,株洲的服饰产业从火车站旁的地摊式叫卖,发展成一个年销售额逾300亿元,拥有43个专业市场,近百个市场,汇集国内外知名品牌4000余个,商户近3万户,解决10万人就业,辐射相关产业20万人的大型产业,株洲芦淞服饰城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服装集散地。不同的是,从提篮小卖到产业龙头,德州扒鸡走过了300年;而株洲的服饰业只用了20多年。伴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由此而来的人才流及相关物流、资金流,正逐步促使这个产业实现升级提质,进而发展上游产业,成为一个“有根”的产业。株洲市政府打造的五个千亿产业集群中,服饰业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
◎小地摊因火车而兴成大产业
株洲芦淞服饰城位于株洲火车站一侧。服饰城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类似于大型百货商店的建筑,这是一个个专业市场,2.8万户商户就汇集于此。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当城市刚刚从睡梦中苏醒,从火车站涌出的大量进货商匆匆进入服饰城,开始为期半天的采购。服饰城里宽阔的道路往往因为繁忙的各式运货车辆而变得拥挤。在这个营业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的服饰城内,这样的场景到处都是。芦淞区政府正试图通过改造和扩建近60万平方米面积来改变这一现状。
直到下午三点之后,进货商们逐渐踏上返程列车,前来购物的市民和游客穿梭于各个市场,给服饰城带来了另一种热闹。作为一个国家3A级景区,芦淞服饰城对游客有着足够的吸引力,“我们这里有43个各类服饰鞋帽小商品专业市场,汇集了2.8万户经营户。如果全部逛下来,大概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芦淞区市场管理局夏丹科长说。
很难相信,这个有“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中国服装商贸名城”、“中国女裤名城”等“国”字号荣誉的大型现代专业服饰城其实是从一个个地摊开始的。
“株洲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一些有眼光的人发现了这一点,从1986年开始,他们从广州等南方城市贩来服饰在火车站旁边搞批发零售。渐渐地,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就有了1989年的第一个服装市场的诞生。”夏丹说。
芦淞区政协常委、芦淞区工商联副主席夏先文就是最早的“有眼光的人”之一。那时候,这位“江西老表”晚上上车,十几个小时后到达广州,买好货后回来,得花三天时间,然后在株洲火车站旁摆地摊。南来北往的过客是“夏先文”们的庞大消费群。二十多年下来,伴随着芦淞服饰城的成长壮大,他不仅成了一个著名服装品牌两个省份的总代理商,还与人合伙投建了一个服饰创意产业园。
在夏先文和很多成功的株洲商人看来,芦淞服饰城的成功显然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株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二是政府对这个产业的积极引导。
株洲芦淞的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位于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交汇处,320和1815国道穿越境内,全国客货运特级站——株洲火车站、湘航株洲千吨级码头,连接河东河西的湘江大桥都坐落在区内。芦淞通达全国的客货运专线150多条,商品能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230多个县(市、区)、约15万个销售网点,并与东南亚、非洲、西欧等地区建立了商贸往来和战略合作关系。
1989年,株洲市在地摊渐成规模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了第一批服装市场,并在其后通过多种方式新建扩建各类专业市场,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速度”引来人才,高铁为产业提质
高铁来了,芦淞的服饰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个改变是没有开通高铁前,人们所无法想象的。“坐车太方便了,跟公交车似的,速度又快。有一次,我老婆上午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哪里,我说在广州啊,她很吃惊,啊?什么时候去的?”夏先文对此很得意,也很满意。对于一个曾经要买黄牛票,每次半夜赶火车,坐十几个小时到广州进货的人来说,现在这种买票便捷、快速往返的交通方式是令人赞叹的。
对于夏先文来讲,交通的便捷不仅仅体现到生活方式的改变上,更多的是给他的生意带来的变化。“以前我们这里离广州远,高端人才不愿意来我们这里工作。现在好了,上车只要两个小时,每周、甚至每天都能回家,相当于在广州市区上班了,高端人才也愿意来这里了。”夏先文说的是他自己的例子。去年,他用近乎双倍年薪,并配车的条件,从爱登堡服饰挖来一位营销总监,每天乘坐高铁上下班,非常方便。人才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本地的商人眼光很有局限性,做策划,搞营销,魄力小,层次只放在了中南五省。这位营销总监来了之后,马上立足全国市场,搞了几次策划,很成功。”夏先文对于能挖来这样的人才很是满意。
牛仔水洗技术要求较高,一直以来,广州执全国牛耳。高铁开通后,夏先文的朋友从广州高薪挖来人才,实现了水洗技术与广州相颉颃。再加上株洲本地的管理成本、人工成本远低于广州,即使加上物流成本,其价格优势也仍然明显。如今已经有不少广州企业到株洲来水洗。“几年之内,我们就有可能超越广州,成为水洗技术最高的地区。”夏先文认为。
芦淞区工商联常委李光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距离被拉近了,朋友们间的交往也多了。原来我的厂商一年来一次,平时不愿意坐几个小时的车来这里,现在两个月就能过来一次,很方便。”
对于生意人来讲,交流就意味着商机。对于产业来讲,交流意味着技术提高,机遇增加。
◎从“批发”“创造”,到高铁为产业扎根
上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铁路提速,其它地方去广州时间的缩短,株洲服饰业曾经遭遇过低谷。为让服饰业发展有根基,株洲试图用加工业来挽救服饰业。截至目前,株洲已经成功注册本土服饰品牌400多个,其中国内知名品牌10多个,发展成为拥有规模加工企业1000多家,初具规模的服饰产业集群。
事实上,正是借助高铁,近两年里,株洲的服饰加工业真正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株洲制造”开始初具规模。夏先文描述了株洲服饰小商品业的发展路线图:从温州、广州、义乌等地拉货过来批发——品牌代理——株洲制造——株洲创造。
这条路线图也正是株洲市为服饰业打下根基,打造千亿产业的发展规划。高铁开通后,由于株洲的人力、土地等各种成本相对较低,物流基础雄厚,在株洲本地冒出一家家服装加工企业的同时,外地客商,尤其是珠三角来株洲投资建服装加工厂的客商迅速增加,数量已达上千家。“我给你讲,未来两三年,广州老板来株洲开厂的会越来越多,我们将取代广州成为‘株洲制造中心’。那时候,就不是我们到广州去进货,而是广州客商来我们这里取货。”夏先文很有信心地表示。事实上,作为中国女裤名城的株洲,其女裤产量已经达到了全国的四成,“市场上10条女裤里面,就有4条是我们株洲生产的。”
在株洲市的产业规划中,让服饰业真正打下根基,并不仅仅是成为制造中心、生产加工基地,而是最终达到“株洲创造”的境界,以品牌来支撑起这个产业。在一份芦淞服饰创意产业园项目的说明中,介绍了株洲市对“株洲创造”的高度认知:“面对高层次的产业发展诉求,认为制造、商贸、物流等配套功能是新时期服饰产业集聚和提升的重要依托,创新发展模式,将是支撑株洲服饰产业产品的提质,增强株洲芦淞服饰在未来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为此,株洲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服饰创意产业园”、“千亿产业园”的发展定位,并确定了纺织服饰产业总体布局的“一点、两线、四中心、六基地”的“1246”模式。“一点”为芦淞服饰城;“两线”即在S211芦淞区——株洲县、G320-G106荷塘区——醴陵市——茶陵县两条交通干线两侧则有选点布局纺织服饰产业;“四中心”即芦淞服饰展示交易中心,服饰批发中心,服饰面料、辅料、配件、设备供应中心及仓储配送中心;“六基地”指品牌服饰加工基地、纺织加工基地、洗水工业基地、标志服饰加工基地、承接沿海纺织服饰产业基地、针织饰品加工基地。
按照这一总体布局发展,株洲将成为中部地区生产配套完善、展示交易先进、产业发展高端、行业信息全面、环保科学合理、技术材料新潮、品牌有效集中的高端创意产业园。夏先文,这位株洲最早的“有眼光”的人,目前已经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创意服装产业园里,他和拥有一个市场的老板合资在芦淞服饰创意产业园里投资建了一家创意服装企业,发展服饰品牌设计。
“借助高铁带来的人才流,承接东南沿海地区服饰产业梯度转移,我相信未来几年内,株洲肯定能超越广州,成为中国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服饰生产和销售基地!”夏先文对此很有信心。
【微博在线】记者走武广高铁微博摘录
@陈鹏:
株洲商二代、80后商人董武阳在父亲的资助下起步创业。株洲的服饰商业圈第一代大多来自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四川,靠地摊及商铺起家,文凭超低。在他们的要求下,好多二代株洲人都读取了高学历。区别是明显的,董武阳成立了自己的信息公司,在淘宝上卖衣服。二代的创新是知识的创新,是产业的升级基础。
@潘晓泉:
株洲大街上的公交车全部为电动车,而且无论空调或非空调车,票价均为一元。这种混合电动大巴与传统城市公交车比,节油超过20%,尾气排放减少60%。加上免费租赁的变速自行车,株洲这座以往的工业城市,处处散发出低碳环保的绿色气息。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