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走进了普通家庭。
继“达芬奇”事件后,兰蔻、碧欧泉等“洋化妆品”,以及肯德基、麦当劳等“洋食品”又接连爆出“黑幕”,让中国消费者惊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洋品牌,是选择继续使用洋品牌还是转而支持国货,清远市民对此问题意见不一。
洋品牌问题频出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洋品牌走进了普通家庭。然而,几年前让大家歆慕不已的洋品牌,近年来却不断爆出质量安全问题。被曝光的产品种类多、涉及面广,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化妆品、家具、食品等。
卫生部网站在5月30日的一则公告显示,有11款净水产品质量不合格,问题主要包括砷超标、菌落总数超标和有机物去除率不合格等。在公布的不合格涉水产品名单中,有9款是“洋品牌”,其中包括3M公司的三款“雅尔普”系列净水产品,美国派斯公司、怡口净水公司各一款产品,三菱公司两款产品,韩国皮可布朗公司一款产品以及松下公司一款产品,还有两款不合格产品生产地为香港和厦门。
7月10日,“达芬奇”洋品牌家具爆出身份造假新闻。媒体报道称,“达芬奇”公司销售的天价家具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在其所谓的原产地意大利生产,所用的原料也不是达芬奇公司宣称的名贵实木,经过检测,消费者购买的“达芬奇”家具甚至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7月下旬,香港又曝光一批问题面膜,称此批面膜产品含有可能导致过敏的防腐剂,其中包括科颜氏、香奈儿、资生堂、碧欧泉等著名品牌。虽然事后欧莱雅和希思黎品牌方均发表声明,称报告中所列受检单位并非其在中国授权认可的官方销售渠道,且产品来历不明,与其品牌没有任何关系,但还是难免引起消费者对其品牌信誉度的质疑。
近期,微博上又有网友拍到肯德基使用豆浆粉调制豆浆,感慨称:“KFC欺骗了我,豆浆原来全是粉冲的,还是不知名的牌子。”随后有网友计算,肯德基“醇豆浆”的成本价可能只有0.7元,相对于5元的实际零售价,成本只有10%左右。对此,肯德基7月29日回应称未宣传过是现磨。
继肯德基“醇豆浆”事件之后,麦当劳也被卷入食品问题风波之中。日前,网友“匿名人士71224”在猫扑网发帖称,在麦当劳密云鼓楼餐厅门口看到堆放着一箱箱的货物,装的都是包着保鲜膜的汉堡原料面包。到上午10点多,这些面包还在路边晒着,保鲜膜里已布满水汽;有的保鲜膜还被撕开了,面包直接裸露在外。该网友配发图片并笑称:“是晒热了直接做汉堡不用加热了?还是晒晒更健康啊!”
无独有偶。8月2日麦当劳又爆出了惊人消息。微博上一段湖南公共频道的视频显示:长沙市一名男童吃麦当劳的鸡翅套餐时,发现骨中爬出多条活蛆虫。但麦当劳方面表示,鸡翅经低温保存和高温油炸,存在活虫的可能性为零。
清远人看洋货国货
洋品牌接连爆出质量问题,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清远也不例外。为了解大家对洋品牌的看法,记者采访了不少清远市民。大家对洋品牌有赞有弹,对选择洋品牌还是国货这个问题也意见不一。
“洋货就是那些从国外进口的东西,价格高,质量好,一般人也买不起。”采访中,几位市民不约而同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他们告诉记者,在清远,所谓的“洋货”并不多,即使有一般人也买不起。
市民胡先生今年40多岁,在赢之城附近工作。他告诉记者,在购买东西时,尤其是家电产品时,导购员常常推销一些进口商品,称这些商品质量比较好。“实际上,我们普通老百姓并不能分辨进口或国产。”胡先生指出,对普通百姓而言,进口商品的诱惑并没有那么大。“我们听说进口好,也想买,但是价格太高我们买不起。所以我们更多的是选择质优价廉的国货。”
与胡先生不同,市民刘女士家里使用的电器多是进口产品。她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进口产品主要看中的是质量。“谁都知道进口货贵,但是买东西除了看价格,更要看质量。”刘女士说,虽然很多人都不大愿意多花钱购买洋产品,但是洋产品在某些方面确实用起来比国货放心。以普通的手机为例,国产品牌无论是质量还是性能都不如洋品牌。
在清远某企业工作的何先生也是洋品牌的支持者。他告诉记者,在选购电子产品和其他高端商品时,多半会选洋品牌。说起原因,他认为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这些产品国外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出现问题的几率不大,而且洋品牌的售后服务很好。其次,一些高端的电子产品,国内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很少。“我不是崇洋媚外,也不是不爱国,不支持国货,实在是在国货中找不到可以支持的产品。”
切勿盲目为洋货买单
虽然不少人认为洋品牌质量和信誉优于中国自产品牌,但不少清远市民还是表示,不能一味崇洋而盲目地为洋产品买单。
市民陈先生指出,洋产品价格过高,并非普通百姓能承担。因此,要根据需要选购洋产品。他说,电子产品类、化妆品可以选择洋产品,但是食品之类的应该就没有必要过多地选购洋产品。“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吃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之类的外国快餐。”在陈先生看来,这些商品不仅价格贵,而且也不新鲜,多吃无益。
“洋产品虽好,但是现在很多洋产品已经变质了。”清远市民李小姐指出,在清远也有不少卖洋产品的商店,但是细查才发现此“洋产品”非彼“洋产品”。
“我在赢之城的超市看到一款蜂蜜,上面写的是韩文,导购说是韩国口味,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国内生产的。”说起这个事情,李小姐对超市的导购也颇有意见。
“当时导购专门给我推荐这款蜂蜜,说这种饮品在韩国比较畅销,而且在清远卖得也比较好。如果我不仔细看,也不会发现问题。”李小姐指出,现在很多商场和超市的导购人员在推销商品时,会以“进口”为幌子,吸引消费者购买。部分粗心的消费者经不住劝导和诱惑,就会花冤枉钱购买并不熟悉的所谓“洋品牌”。
记者手记
责问之余,国货需自强
洋产品质量问题并非今年才有,只是今年较受关注。在媒体和消费者将目光齐聚“达芬奇”事件后,同类的商品销售量受到了明显影响,部分甚至出现滞销情况。“达芬奇”品牌自身更是受到了有史以来的“重创”。在部分消费者为及时挽回利益而暗自庆幸的同时,部分消费者则为国货感到揪心。
有媒体认为,“达芬奇”造假事件揭开的不仅是家居行业的潜规则,更让国货的尴尬窘境与国人的崇洋心理暴露无遗。但不少市民却不这么认为。有人指出,洋品牌问题频发,固然与中国消费者的“跟风”、“崇洋”心理有关,但更与政府的监管和中国企业的不强大有关。
“很少听人说或者看到新闻报道国外产品不合格的。一旦出现问题,政府部门会第一时间介入,商家也会迅速召回问题产品。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几年前有问题,几年后还是一样有问题。中国企业出了问题,不是在第一时间解决,而是去找谁是这个事件最主要的责任人。”
有媒体指出,中国一直处在全球制造业的低端,生产的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的商品,更多的是发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给国外知名品牌生产产品,或者用人家的牌子贴牌生产,把大部分利润给了人家。因此,中国几乎没有几个拿得出手、让国人与世界都认可的国际知名品牌。
市民钟先生说,中国国内各种质量问题频发,除了中国企业的不强大,与中国企业的责任心不强也有关系。“如果中国企业能自强,以质量和信誉取胜并占领市场,又哪来那么多的洋品牌呢?
来源:华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