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媒体之一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在刊登的一篇聚焦中西企业文化差异的特别报道《中西文化碰撞,跨国企业需时间磨合应对》中,特别采访了东华大学-莱佛士设计与专修学院外籍教师Tamara Brodinsky,她在教授中国学生的过程中擅于运用灵活的新型教学方式,成功化解中西文化在思维与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该篇报道主要针对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时遭遇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阐释。文章提出,教育是阻碍中国员工按照西式创造性方式进行思考与工作的最大根源。对此,纽约时报特别推崇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所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文章特别介绍了东华莱佛士来自以色列的外籍教师Tamara Brodinsky,经常运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适应中西文化的融合。
在课堂上,Tamara老师主动鼓励学生要打破对老师以及固有权威的畏惧心态。她会经常在上课时将椅子移坐到学生旁边进行授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当然,她也理解并考虑到中国学生在公共场合较为注重面子问题,因此会事先将班级分成小组讨论,避免了学生为此会产生的尴尬。Tamara老师表示,自己会试着让学生适应西方思维,并同时顾及他们的感受,“我尽量确保在向学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时,不会让学生感觉上像是在针对个人”。
对此,纽约时报评论道:“这种教学引导模式既能帮助学生逐步改变他们的文化心态,也能让他们带着这种国际化的思路更好地适应中西职场,受益终生。”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正率先推行的这种新型国际化教育模式,或许是最终解决西方企业在中国遭遇文化碰撞的出路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也亟需一种与西方高度接轨的教育体制,以培养出适应全球化职场、具有创新能力、能与西方人在工作中保持高度一致、无文化差异的的高端专业人才。纽约时报在结论中提出,“对中国人来说,光学英语还是不够的”,拥有国际教育背景、具备全球化思维,才是专业人才能够在跨国公司一展宏图的制胜关键。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