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谁应该为问题服装买单

谁应该为问题服装买单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在北京各大商场随机购置的休闲裤停止了比拟实验,在抽检的57个休闲裤样品中,有21个消费者熟知的名牌样品被检出面料成分与吊牌标示不符,甲醛含量超标,pH值、色牢度不合格等平安指标问题。

  在此次发布的抽检结果中,不合格样品占了近四成,其中不乏深受国内外服装消费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此音讯经央视曝光后,国内服装消费市场的平安性问题又一次呈现在了全国多家媒体的话题榜单中。

  回想一下,有关机构检测出服装产品存在问题的新闻似乎会时节性地呈现在全国公众的视野中。特别是最近几年,从春装到冬装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内,检测机构都会曝出某些服装产品存在危害消费者人身平安的猛料。从增强服装消费市场监视的角度说,这种时节性的检测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预警信号,构成无形的平安维护。

  但是关于一些产品存在平安隐患的服装企业而言,这些音讯听起来并不逆耳。同样是在北京,去年7月,国内一批名牌服装企业也是由于吊牌成分含量、色牢度、甲醛含量、pH值等指标不合格疾速被推到了言论的风口浪尖。辛辛劳苦运营的品牌遭受质量危机,这的确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情。

  出于各种思索,检测机构对服装产品的监控势必成为一种常态。一次胜利的危机公关固然能够挽回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但在紧密的质量检测监控机制之下,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关系会变得愈加奇妙。假如服装企业还抱有幸运心态,放松对产质量量的把控,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家招牌。

  另一方面,从机构检测的项目及结论看,形成服装质量问题的缘由有很多,但是每个时节曝出的“问题服装”都难免和面料环节有关。对此,检测机构的说法是,有的面料供货商在获得相应的质检报告后,在批量消费环节并没有严厉按规范执行。当服装企业为降低本钱俭省检测费用,仅仅依据面料供货商提供的数据停止服装吊牌标注时,这些产品肯定没法经过机构的严厉检查。作为面料企业的下游客户,服装企业吃了哑巴亏,面料供货商恐难辞其咎,其信誉、品牌势必大打折扣。看来,“问题服装”砸的并不只是服装企业的招牌。

  问题服装砸了谁的牌子?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