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太多了,所以造成就业困难;有人说现在的大学根本就学不到与现实挂钩的东西,导致就业时很多人不知所措;也有人说,大学教育已经平民化了,大学生不吃香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难道容不下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就业?“天之骄子”们的出路到底在何方呢?
眼下说起大学生,早已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随着大学教育逐步朝着提高全民素质的大众普及教育发展,上大学已经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但是,过去的“精英情结”淡化的速度没能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很多人还没有从这个观念中跳出来,仍然把上大学、就业与自己地位的提高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有了这样的滞后观念,大学期间学习懈怠,就业时不知所措就成为了某种必然。
专业与就业:不相等
以前上大学,选个好专业,毕业后好工作就在那等着你。而今,报考的热门专业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为就业的热门行业。日前,记者走访了省城两大人才市场发现,昔日的热门专业人才,如今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从目前的就业状况看,各大热门专业纷纷被排在了失业率最高的行业前列,如医学、法律、会计、新闻等。
对此,太原人才市场经理王虎明说,就目前来看,医学已经成为失业率最高的专业,许多医学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中,仅有三成能够顺利就业。而据资料显示,全国范围内中医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只有10%。事实上,目前有约20%的中医学生选择了从事服务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法律专业中,法官律师也并不好当。从目前的需求来看,真正能够从事法律行业的专业人才,相对于每年法律专业的毕业人数,其实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绝大部分的法学学士甚至法学硕士,并不能立刻从事与法律专业相关的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等工作,而必须得通过司法考试,而极低的考试通过率则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门槛。
对于备受关注的新闻专业来讲,毕业后找个实习机会都不容易。受到媒体发展变革的影响,不少单位严格控制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从整顿新闻出版秩序考虑,削减停办了一批报刊。与此同时,新闻专业的开设规模却是空前庞大,从以往的新闻类专业只有老牌院校的中文系开办,到现在的综合性院校、行业性院校也都抢着办。如此一来,新闻人才的供求失衡就并不奇怪了。事实上,如今就连进一些较好的新闻单位实习都要通过打通“人脉”才能获得宝贵的机会,而那些“过五关、斩六将”杀入最后面试环节的应聘者事后回想起来也都心有余悸。
几年前非常红火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当初报考选择人数太多,如今出现了市场饱和的情况,各大招聘市场上,昔日人人争抢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忽然变得无人问津,许多原本学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干脆转行另谋生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大多成为“临时工”,致使计算机行业的就业意愿开始遭受严峻考验。
所求与所需:差距大
在太原人才市场的一场招聘会上,某软件公司招聘负责人王小姐表示:“我们之所以招聘应届毕业生,有远期人才储备和培养的考虑,也有降低成本的意图。大学生刚开始工作时,工资可能会低些,但随着个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资也会慢慢提高。”她建议大学生心态要平和,找工作薪金高并不是第一要素。但对应届毕业生,大多数招聘单位有一定要求,就是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尽快做到角色的转换。但从招聘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应聘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对于用人单位提出的吃苦耐劳的要求他们难以达到,并且不愿做基础性或体力性的工作。一家招聘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本科生倒是不缺,但能吃苦干下来的不多。现在的大学生来了就要坐办公室,也不愿出去跑业务。一听到要长期在外奔波,还需要经常出差,不少人就望而却步。”
在应聘的大学生中,张彦军是从农村来的,原先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小张表示:“好不容易离开农村老家,在城市读了四年大学,就这么回去了,自己不甘心不说,亲戚以及街坊邻居会怎么看待自己?而且比起我老家来省城的机会更多。”和小张想法一样的人不在少数。来自忻州市的王瑞花毕业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留在太原,通过熟人介绍以实习的名义进入现在供职的单位,低工资就业已将近一年,她想在积累了工作经验之后再去找别的工作,用她的话说就是甘心“拿汗水换明天”。
在随后的走访中,多数受访的大学生都希望得到一份“压力小、待遇好、很稳定”的工作,但往往忽略了自身素质和“理想”工作之间的差距。有些大学生过早地提出对应聘职务的定位,对此,用人单位并不认同。毕业于山西大学行政管理系的宋辉,毕业后就想找到管理阶层的工作,但屡屡碰壁,目前在某电子公司做全职销售。对此,一家企业招聘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刚毕业就想来应聘部门经理或高管,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胜任。正是因为大学生过分的自信造成了他们很多“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难现状。
一家单位招聘负责人指出: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不努力,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基本功不扎实,接受和适应能力差,通过培训仍然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些大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不能够被接受,如急功近利、好高骛远、逃避责任、消极无为、严重私心等,这些都成为大学生不被看好的重要原因。也有用人单位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以前的大学生好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下降了。
不是就业难是“难就业”
记者在走访中,一位学生家长认为,在当今社会,找工作或者说找一份好工作不单单是由学生的能力决定的,当中掺杂了诸多额外因素,很多时候,就业不是在考学生,明明是在考家长。
学市场营销的刘林英,“自从去年毕业已经记不清来过这里多少次了,”她说,“至今依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想找到专业对口的,有的是工资待遇不太满意,有的是发展前景不看好,我不愿意委曲求全,就待业了一年。”小刘表示,在找工作中有着微妙的群体分化现象,农村学生、贫困学生家庭背景较差,只能不断地积极地寻找工作机会。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在求职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她很多同学,都是靠着家长的关系,要么去的是事业单位,要么就是国企。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加入到报考公务员的行列。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城市中找到像公务员这样稳定、体面、高薪的工作实非易事。尽管有数据表明,2011年公务员报考人数略低于去年,但平均80人争夺一个岗位以及竞争最为激烈的职位报录比达到4666∶1的现实,还是让大家再次见识了公务员报考热,但录取率低的残酷现实。
据记者了解,我国的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与此相适应,对熟练工人的需要占到主要份额,中间层次相对较少,高端人才需要更少。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采用的还是计划模式,到了人才输出时,却遵循市场经济模式,完全由毕业生自主择业。两者冲撞,引发矛盾,其结果就是就业难窘境。
就业难不光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同时,高校的专业设置缺陷也给就业带来困扰。山西人才市场负责招聘现场工作的张经理表示,“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完全不一致: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
对此,山西人才市场市场部冯部长表示,社会竞争不公平现象的确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奋斗的欲望减弱。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招聘考试中,存在着裙带关系,致使央企、大型国企,如中石油、中石化、通信业、铁路等部门中有编制、高薪的岗位没有公开发布过招聘信息,但这只是少数。
冯部长说,其实现实中的就业难问题,只是一种大概的说法,省城两大人才市场每周都举办好几场招聘会,每次都有许多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大量的岗位。这么多岗位对于我省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本身是供大于求的。企业是一直招不够人,大学生则是对于岗位需求的冷暖不均,导致很多大学生难以抉择。所以,对大学生来说,不是“就业难”而是“难就业”。
“天之骄子”的路在何方
据记者了解,被困扰的部分大学生虽然学历较高,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拥有高级技能的更是凤毛麟角。徒有文凭,没有技能,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目前的现状是,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都不重视这个问题,鲜有大学设立实践奖。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政府牵头,高校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而家庭则要改变“学而优则仕”的人才培养观念,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如假期打零工、实习、参加学术交流、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活动。
同时,就业指导既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就业技巧的培养实际上从填报大学志愿时就已开始,家长对于孩子填报志愿应该给予理性的引导,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来选择专业;高校的学生处通过对本校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的研究,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就业建议;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依据每个人的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有了这些,大学生就业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学教育还是以分数为主,大学课堂并没有教会学生为自己的发展作规划,毕业意味着失业,根本原因是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离。国家政策该如何干预?学校培养的责任何在?“两张皮”的尴尬现状谁来负责?这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