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辛亥革命唤起的时尚

辛亥革命唤起的时尚

在人们印象中,当时的上海应该是时尚的“最前沿”。但其实,广州学贯东西、打扮入时的“西关小姐”才是时尚的“领跑者”,旗袍也是最先在广州出现的。“无论是达官贵人的太太、小姐,还是学生、家庭主妇,都喜欢旗袍……西关小姐穿着的旗袍多为绣花绸缎料,旗袍打腰褶、胸褶,以突出女性曲线美。”这就是对传统旗袍的改良

  西服成为“革命外表”


  涤除旧俗,首先是剪去象征清政治统治的长辫,其次就是不再穿满式官服。接着,政府制订了民国的第一批“服制条例”。1912年7月参议院公布了服制。服制把服装分为三大类,“(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中国货料,仿西式制用。常服略仿中国古制,稍为变通,惟身长及胫,以便著靴。”而在上层社会,西服成为一种流行的“官服”。从当时的照片可以看出西服在正式场合地位的变化。


  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17省代表参加选举。与会者40余人,六成代表穿长袍马褂,四成代表穿西服。1912年2月18日,召开第二次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会后,蔡元培率领迎袁世凯专使团到北京。合影中的11位非军人里,8人穿西服。同年3月25日,内阁总理唐绍仪赴南京接收临时政府,孙中山率总统职员和唐绍仪合影。照片上40余人,只有少数人穿传统服装,绝大多数穿西服。西服,成了这个时期必备的“革命外表”。


 



 


中山装.纽扣演绎三民主义


 


  关于中山装的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孙中山先生1902年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


  当中山先生穿起这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费事费钱。”同时,中山装还被赋予了史上任何一种服装都不曾有过的政治含义: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也就是礼、义、廉、耻;五个纽扣,象征中华民国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袖口三个纽扣,代表民族、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


  1929年4月,第二十二次国务会议议决《文官制服礼服条例》:“制服用中山装。”就此,中山装经国民政府明令公布成为法定的制服。




 


改良旗袍 吸气才能扣上纽扣{page_break}


 


  在人们印象中,当时的上海应该是时尚的“最前沿”。但其实,广州学贯东西、打扮入时的“西关小姐”才是时尚的“领跑者”,旗袍也是最先在广州出现的。“无论是达官贵人的太太、小姐,还是学生、家庭主妇,都喜欢旗袍……西关小姐穿着的旗袍多为绣花绸缎料,旗袍打腰褶、胸褶,以突出女性曲线美。”这就是对传统旗袍的改良。




 



  虽然“花盆底”、“马蹄袖”的旗人盛装 消失了,但旗袍仍然存在。民国初年,妇女服 装仍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制,政府也规定女子 礼服为上袄下裙。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妇 女们领悟到“曲线美”的道理,在裁制衣服时 改变了传统女服的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 状态。


  改良旗袍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大胆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出。随着袍腰不断收缩,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一些旗袍腰身最后竟窄得要吸气才能扣上纽扣。”此外,旗袍的长度也缩短了、袖口也收窄了。传统旗袍配穿长裤,开衩处很浅,仅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page_break}



 


发型服饰 摩登女子开始流行


 


  同时,中国妇女开始穿起了皮鞋,“即使是极具冲击力的高跟鞋,她们行走起来也轻松灵活,快步如飞。”“西式长筒袜于是开始风靡一时。欧美商人现在正忙于设计新的款式,以设法满足千百万只中国金莲小脚的迫切需要。”




{page_break}
  据《纽约时报》当时的记载,除了用西方化妆品之外,中国的妇女开始喷香水甚至涂上了口红。发型也开始逐渐背离传统。“女士们头上发型发生的革命,丝毫不亚于男性削掉辫子。”女性开始剪短发、甚至开始整烫头发。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