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大会高端论坛
台湾著名出版人、设计家黄永松
今天这个论坛大会上,有很多老朋友,也有更多新朋友,我们就文化这方面讨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在今天面对人类向前发展的时候,它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依据。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两本书都是在1637年出版,一本是由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理性主义的肇事者笛卡尔出版的《方法论》,这本书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这本书揭开了世界近代科技革命的光辉篇章,实现工业量产的整个配套进展,成就了今天所看到的西方世界。
另外一本是由中国江西宋应星出版的《天工开物》,全书18卷,系统地记载了明代以前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与经验,但是《天工开物》出版后在永庆30年间失踪了。
后来在民间初年有一位先生去一个日本学者的家里,发现了天工开物,并且从日本朋友那得知,这本书在日本很多,有日文版、汉文版、德文版、俄文版,而且对日本的影响很大,影响了其后来工业的起源及欧洲的产业革命,甚至于达尔文都称赞它是东方伟大的工艺百科全书。
其实《天工开物》早在17世纪末,就传到了日本,和我国另外一本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一同作为日本生产技术的基础图书,那时蚕桑是我们的丝制品出口,他们想要学习和突破。当时欧洲蚕桑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导致生丝大量减产。而《天工开物》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丝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应星用天工开物概括他的科学技术观和天人合一的东方科学哲学观,天工即巧用自然之力,开物即创造出人工植物。强调二者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但在开物的过程中则强调人的主观性。必须合用人力与自然力二者来开发。
古老中国百年以来一直试图学习西方,但反观民族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从中获得精神和思想的养分,似乎更为重要。在中国开始急速成长为“世界工厂”的今天,《天工开物》穿越了近400年的时空,其所体现的东方自然观和技术观,应该再次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
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工作当中跟手工艺有关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1976年4月我在台北出版了专辑《油纸伞》,那时候有英文版,出版后就发行全世界。结果一个月后,有一个老美来找我,让我帮他找书中的主角林师傅,要跟他学做油纸伞。当我把所有的资料给他之后,我很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做油纸伞,他说我是IBM派来的,我说IBM那时候是电脑最大的公司,为什么派你学这个,他说IBM非常重视手工艺,他把美国本土手工艺整理完了,现在开始走到国际,到全世界、全人类搜集手工艺,你的这本书正好把中国人做油纸伞的技术披露了,所以他想要来学习,是这个样子的。然后他说我们有条件的,我必须是跟这个行科有关的毕业的硕士,第二个条件我去学习这个工艺的时候,必须把它学会,写成论文,他给我两年学习期,这是林师傅在做工艺的情况。
第二个故事是1981年我整理了中国结,当时我整理好中国结的时候,没有统和的名称,只有个别名称,比如钮扣结、如意结、吉祥结,或者是命名很纷乱,当时出版了中文版的《中国结》,分为一、二、三本。这本书出来一个月以后,美国就来找我,他们要出英文版,就跟我们合作出版了英文版。6个月后德国来找我,他说看到了英文版的《中国结》,我们德国也要有德文版,德文版就促成了。我突然想起来,在英文版的书的最后一页,我们增加了在哪买线材,编中国结如果没有线,是没有办法操作的,然后我说英文版还增加了这个,你们德国需不需要增加这个?结果这个总编辑看了我一下,说我们德国很喜欢手工艺,大街小巷都有这个工艺店,都有所谓美术劳作店,我们爱动手。晚上一起吃饭聊天时,他说黄先生,德国有这么好的工业,是因为我们是注重手工艺的民族,所以你们中国结很好,相信中国还有很多好的手工艺,你们一定要珍惜,他说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是爱惜、注重手工艺的,所以它的手工业才好,当它手工业好的时候,它的轻工业才会好,它的轻工业好的时候,重工业才会好,精密工业才会好。这真是当头一棒,当时我愣在那里,我听了以后很难过。{page_break}
第三个故事是2002年10月,我到贵州做蜡染的调研,我听说那里有一个古法蜡染制作工艺,我就千里迢迢找到了可以示范给我看的工艺,这个工艺是什么呢?大家知道蜡染就是兰花布,它是用蜡作为燃剂,蜡是固体,化了之后就像钢笔一样可以拉线划,一定用铜是因为铜能保温,液态可以保持时间长,古法蜡染在还没有铜刀的时候,用竹刀染。她就从腰上拔出一个镰刀,拣起地上一块竹,削出一个竹片作为竹刀,竹刀前面像牙签,后面像冰棍棒,一点一滴、一段一段画上去,特色就是因为拉不长线,所以拉的线比较短,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有一种笨拙的美,我们终于看到这个工艺很高兴,因为我们可以跟读者介绍书本上说的,但是大家看不到的竹刀木蜡的工艺。这个蜡将来在这个布上的时候,再去染就染不进去了,为什么有一个浅蓝做底,将来就是一个浅蓝纹样,再染周边就更深。这就是他们的纹样,他没有办法拉的很流利,但是可以一笔一笔的接起来,是比较笨拙一点,但是也挺好看的。最后,我想跟她买一件,我要带回去,准备书出版的时候有一个大的展览,独独没有失传古法的蜡染布,她说没有问题,结果买了以后,她拿的那块布是这位老太太的,等我们上车要走了,老太太驼背朝我走了过来,又把那个布抢走了,她不卖,结果他的曾孙子又拿过我,老太太又冲出去抢回去,我就真铁了心说不要了。但是后来她又笑嘻嘻的来了,又把这块布交给我,这块布是一个围裙。结果我就问她的曾孙,为什么刚刚不给我,现在给我了,他说她顺着围裙上边剪下一块留下,说不影响纹样,剩下的给我了。我问为什么,老太太讲了一段话,她曾孙翻译给我说:“我把灵魂留下来,把身体给你”。
以上两本书、三个故事,让我更加意识到民族手工艺的重要性。
最后谈一下我的紫砂馆,紫砂很有趣,小小的一块紫砂,可以做出一个紫砂壶,一星期左右,我们在妇联展厂正在展出紫砂展,好的紫砂壶非常贵,第一个有艺术价值,第二个有文人品位的价值,第三个工艺非常有意思。怎么样把紫砂壶做出来,从材料开始,从拍泥开始就要拍几千次,我们北方人吃馒头现揉一样,泥里面有气孔,科学家用放大镜检查的时候,发现分子里面有一个气孔,分子跟分子中间还有气孔,是双气孔,所以从保温和香气的回荡做到了。
二战以来,有95%的设计都是为了欧美的经济发达社会服务。设计是帮助使用者解决问题的行业,不应该仅替大企业增加市场占有率,不应该仅为设计师、设计学院赢得设计大奖,工业设计如何为全球大多数人服务,使设计真正起作用,已成为设计界所面临的重要议题。面对社会的快速变化,坚持人性化的设计观念就是显得很关键。
致用利人的思潮在明代就已经形成,《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强调以民生日用为技艺的第一要素,这种重视民生日用和物品功能的思想正是艺术设计的出发点。百姓的日常生活所用就隐含着“道”,人的生存之道就是解决问题,能够很好的活下去,这里所谓的“道”,正是从事工业设计的设计家应该追求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