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中国体育鞋服消费观:从混乱走向理性

中国体育鞋服消费观:从混乱走向理性

  不久前,某运动品牌大鳄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人的运动心理和习惯制约了该品牌的进一步突围。他的意思是说,中国消费者本身成了该品牌在华大展宏图的重要障碍。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健身大军。是否应该选择一身适合自己的运动行头?是否会选择?是否能做到理性消费?这一系列问题也应运而生,在说明问题的同时更期待“理性消费”观深入人心。



  “理性消费”渐养成


  不久前,某运动品牌大鳄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人的运动心理和习惯制约了该品牌的进一步突围。他的意思是说,中国消费者本身成了该品牌在华大展宏图的重要障碍。


  想卖东西给消费者,不料消费者本身却是障碍,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他想表达的是,中国的健身者虽然热爱运动,但往往不会在必要的运动装备上“慷慨解囊”,比如相对专业的运动服、鞋……一些极富科技含量的“运动行头”,难以在中国找到市场。


  的确如此吗?笔者曾听说,一些二、三线城市单位开个运动会,都会发该运动大牌的全套装备。那么,上述那位高管莫非是杞人忧天?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以运动鞋为例,在小范围内做了一个调查,结果简单来说——崇尚运动大牌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冲着大牌的名头和款式,至于运动产品的功能和科技含量,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格外看重。


  也正因此,那位高管所言极是。因为这家品牌以技术含量著称,每年斥巨资研发各种科技功能,但这些显然无法令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埋单”。甚至还有几家大型企业,出品的鞋是顶级运动员和超级发烧友的必备,但中国市场难以打开,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说过。


  针对这些已经成名的大品牌,在中国的市场里,如果把“时尚”与“美”放在第一位,兴许是经营之道。


  但也有人用“不理性”来形容中国消费者的这一现象,说这都是“好面子”、“炫富”酿成的。可话又说回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买运动鞋未必是纯粹为了运动,没准儿是为了平时“扮靓”自己,所以按“卖相”来挑选,无可厚非。


  怎样才算是“理性消费”?得从一种习惯的养成来看待这一问题。以运动鞋为例,再细化到跑步鞋,这里讲一个邻国日本的例子。该国有几个牌子生产出的跑鞋,在田径圈里广被津津乐道,因为专业、舒适。但在中国市场上,这些牌子的鞋却异常“非主流”,因为不太好看、不时尚,而且价格颇高。有经销商曾抱怨,这些牌子是“特供”给那些“识货之人”的,其他人不熟悉,所以觉得穿上“不拉风”,于是不好卖……{page_break}


  可是,这些品牌在日本却大卖。大量的销售刺激了生产商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继而再次刺激消费热情。这是一个“理性”的循环。


  究其原因,或许可以联系到该国人民对跑步的热爱。田径是在日本最普及、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尤其是马拉松。放眼全球,在马拉松项目上,唯一能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军团比肩的国家,就是日本。日本不仅有很多世界级高手,业余的爱好者也很多,所以自然而然,催生出世界级的跑鞋品牌就不足为奇了。很显然,这些跑鞋不以“美观”为首要之义。


  由此联想到我们,虽然全民健身已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但真正把运动视为生活方式的人,远没有理想中多。


  实际上,如果真养成了雷打不动的健身习惯,自然会格外注重与健身相关的各种元素。


  笔者认识很多铁杆“跑友”,都是从极普通开始练习,渐渐速度越来越快,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对于健身“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从世界范围的网店里“淘鞋”,成了他们的一种乐趣。说到底,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以美观度而是以双脚最贴切、最实际的需求来选择鞋,应该算是一种“理性消费”吧。


  这种理念,正渐渐长成。


  经销商谈——消费观混乱假货滋生


  在北京,有一条颇为著名的“体育用品一条街”。经销代理体育用品的付女士做这行已超过10年,代理的品牌有六七个之多,她经营的体育用品店就在这条店铺林立的体育馆路上。


  “以前可没有什么功能分类,就拿户外运动鞋来说,以前都是随便一双运动鞋就上能登山下能跑步的。”说起运动鞋的功能和需求细化,付女士深有感触。“现在可不同了,对鞋底和鞋帮的要求更加严格,防滑、耐磨、防水等要一应俱全才能满足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需要。”需求带来功能细分,付女士店里的商品布局也顺应潮流根据专业慢跑、篮球、足球、网羽等类别细分鞋款,这样一来顾客就可以直接按需求挑选商品。


  说起运动鞋消费观的变化,付女士认为用“一言难尽”来概括很贴切。“有的人认实惠,来买鞋就挑最便宜的,或者打折最多的款下手。有的人认牌子,一来就说我要××牌子的,其他牌子管它什么款式看都不看。”有的顾客认牌子认得厉害,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些单位的人来团购,他明明看中了一个国内小品牌的慢跑鞋,因为功能不错穿着也舒服,价格还实惠。但他会感慨地说‘要是××也出这款一模一样的该多好啊。’我听了很无语。”


  这是认牌子人群中比较“理性”的,更多认牌子的消费者直接选择买假货。“很多学生和家长有攀比心理,觉得孩子就得穿国外名牌才有面子,可那些牌子动辄上千一双,于是他们就选择买假货,1000多的100元就能买到。”


  消费观混乱带来的客源不确定因素太多,导致付女士每次参加品牌订货会时都“提心吊胆”。“大品牌一年四次,小品牌至少两次的订货会都得参加,参加就得订新货。新品来了,旧货就得打折贱卖,有时候低到四折赔钱卖都卖不出去。”前段时间,付女士店里挤压的库存商品价格超过了100万,运动鞋盒子堆积如山,把地下室台阶和仓库塞的满满的。消费观混乱滋生了假货横行,如付女士这样做正品生意的人深受其害,却也无可奈何。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