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鞋企,别让“外脑”乱“内脑”

鞋企,别让“外脑”乱“内脑”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尤其是经过近年来市场的涤荡,即使最为守旧的鞋企第一代领导人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把事业做大,离不开外脑支持,固步自封,只靠自己的那些人马,绝对难以适应这个爆炸式发展的年代。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尤其是经过近年来市场的涤荡,即使最为守旧的鞋企第一代领导人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把事业做大,离不开外脑支持,固步自封,只靠自己的那些人马,绝对难以适应这个爆炸式发展的年代。


  但是,外脑始终只能是外脑,它可能在某一个方面具有特长,能够在这方面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绝不是一贴可以为企业包办一切的“太乙万灵膏”。同时,过分推崇外脑极易引起内、外脑的不适应症,导致外脑没用好,内脑又罢工了。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一个合适的外脑?又如何在保证内脑正常运转的同时,有效地“借力”外脑呢?


  内脑出了什么问题?


  任何一家企业,绝不会没有目的地去找一个外脑,找外脑必然是要解决一些问题。那么,企业找外脑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从逻辑上讲,任何问题本身都不是一个孤立现象,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也肯定绝非一个,如果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抓住一个表象,就算找再好的外脑机构,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呢?很简单,画一张图,多问几个为什么。先将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找出来,形成这张图的顶点。


  然后,将造成这个问题的几个原因找出来,连接在这个顶点的下方,将原因按照重要程度从左至右排列,形成这张图的第一层级。


  接着再将这原因的最重要成因找出来,连接在各自的下方,同样按各自的重要程度从左至右排列,形成这张图的第二层级。


  如此多找一些为什么,排除自已可以解决的部分、不重要的部分、非人力所能逆转的部分,在低层级里找到对顶点影响力最大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我们为什么要外脑的因,就找出来了。这时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选择最适合的外脑了。


  配个什么样的外脑?


  如果企业找外脑,不只是为了在订货会上搞一堂气氛活跃而不知所云的讲座,或是搞一些前卫高端到无法实施的方案充门面的话,那么,外脑的选择还真是一门学问。因为中国咨询业从来就不缺乏“大师”、“宗师”、“专家”、“第一人”等等。


  通过分层级抽丝剥茧的分析,对自身有了清醒的认识,那么挑选合作的外脑机构就有目标了。企业只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即只找最合适的、最专业的,不找最知名的,更不能找最贵的。


  正常情况下,建议鞋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首先,组织相对专业的团队对不同外脑机构提供的合作构想、思路框架进行综合评审。明确以下几个要点:


  1、与企业需求的适应程度,专业性强不强,是不是企业最需要的合作方;


  2、思路的合理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3、合作过程中外脑的介入深度。


  其次,对外脑机构经验进行深度考查,确定他们曾经做过什么,效果如何,这些效果是如何取得的。通过这些的考察,我们对于将要合作的外脑机构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规避在合作过程中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同时,对于外脑机构的实力也有一定的了解,毕竟乞丐与皇帝成为朋友的概率并不高。


  再次,深入了解外脑机构的客户评价、客户反应,这往往是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个好的外脑机构的价值就体现在其客户的实际成长,而且外脑机构的成长往往依附在客户成长的基础之上。客户的积极评价往往是外脑机构实力的最有力的佐证。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合作的公司,那么,第四步就比较明确了,我们到底跟这个公司里的什么人合作。确定一个好的项目组,才是外脑选择中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企业与外脑合作,其实就是与外脑机构中的某些人合作,因为企业购买的是智力,而长期为企业服务的,也就是那么几个关键人物。所以,选择最合适的项目组是很有必要的。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不是对方派出的人越多,就说明对企业越重视,服务得更全面。


  往往你冲着某个人的名气去了,但是他根本不管你的事,或者在前期谈判过程中,你发现他们的团队非常不错,但最后给你提供服务的却是另外一群人。所以,在合同签订的同时,请合作公司提交服务成员的名单、简历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企业要在今后的合作中,强调咨询公司不能频繁进行人员更换,合作没几个月,项目组成员就换了一批,这样非常不利于项目合作。{page_break}


  有了外脑,还是要内脑


  确定了一家最为匹配、最能为企业创造成绩的外脑机构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不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如果事情真的如此简单,那么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十个有九个是外脑机构。


  面对优秀的外脑,我们必须有一个同样优秀的内脑进行配合方能相得益彰,外脑与内脑的关系就是“房谋杜断”,一个要天马行空有更大的创造力,一个要有更卓越的决断力,否则外脑的成就不会大到哪里去。


  其一,无论是企业形象设计,营销策划案、企业管理咨询,还是企业内训,对于咨询机构而言,他们并不缺“流水式”或“批发式”的方案。如果企业被他们庞大的名头吓倒,或者对内脑中相对较为专业的人士缺乏信任,都有可能被他们用这一类流水线作业的东西应付过去。特别是一些战略性的东西,这些不是三五个月就可以判定是对还是错的。而这恰恰是一些外脑机构最喜欢谈的东西,在对错无法验证的情况,往往会奢谈什么“我们先确定一个大的方向,如果没有大的方向,所有进步都是退步”。诚然,从逻辑上讲这是对的,但这也往往是咨询机构出不了成绩,却能拿到费用的原因之一。


  其二,在做方案前,负责任的外脑机构不仅要向企业老板或高管了解情况,还必须对企业的历史、所处环境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外脑对于这方面的了解不亚于内脑时,才能做出更合理的举措。这不但是咨询机构的事,企业也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咨询机构的调研。外脑只有尽可能地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并做出合理的方案。


  其三,提案时,不要认为企业参与人员多多益善,很多专业的事还得由专业的人来讨论。“外行看热闹”是对提案的一种不尊重。在提案时,外行往往会被一些华丽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其实际操作性等更重要的因素。事实上,企业需要的不是十全十美的文案,而是适合自己的、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或工具。解决问题是关键。就如很多标榜“专家”的咨询人一样,企业内部同样存在或因资格老,或因得宠而自以为是的人,他们未必对这些“外来的和尚”心悦诚服;特别是方案如果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关系时,方案的执行更会大打折扣,影响项目实施的效果。


  内脑始终是内脑,企业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没有内脑准确的判断与执行,外脑很容易浮想联翩,甚至想入非非。


  合作深度体现能力


  既然合作了,那么给企业一个建议,不妨把合作更深入一些,合作的深度往往决定外脑发力的程度。有的企业一方面很需要咨询公司来全程协助自己的运作,一方面又惧怕咨询公司了解到太多的机密,从而对企业构成威胁,这在一定层面上制约了外脑的发力。相反,另一些企业,往往会被外脑机构提案时那些美轮美奂的词藻形成的语境所吸引,失去了决断力,忘记了看起来很美的方案实际上根本无法实施。


  企业最好的选择是:一、所有进程合力推动,让外脑更多的参与到实际执行之中,摘下所有的面具,深入实践。鞋企不需要云山雾海的理论,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战型的、能带来实际效益的外脑。


  二、将报酬与实际服务的内容挂钩,或者采用更实际分成方式。笔者曾就职于某知名企业,该企业曾与某知名广告公司合作,提案华丽堂皇,但年终盘点的时候,发现该广告公司最终提供给企业并被采用的东西,只有四季的四个宣传主画面。


  当然,这也许只是极少数的个案,但笔者还是希望我国的咨询行业能为鞋企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愿所有的外脑都能用客户实际看得见的成长,树立起自身的品牌。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