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出口鞋服困难重重

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出口鞋服困难重重

  11月24日晚,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但位于厦门市湖里大道46号兴湖商务大厦9楼的几个房间仍然亮着灯。

  11月24日晚,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但位于厦门市湖里大道46号兴湖商务大厦9楼的几个房间仍然亮着灯。这里是艾德(福建)投资有限公司的办公区,该公司战略管理中心经理黄云莲和她的工作伙伴正在等待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到来。


  艾德是一家员工不到500人的外向型民营鞋企,其生产的运动休闲鞋远销美国、加拿大、西欧、东欧、南非、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走进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会议室,还没等落座,黄云莲就把我们此前发给她的“外贸形势调查问卷”交到记者手里,开始讲述企业目前正面临的困境,其中资金问题最令她头痛。


  艾德的资金困境是沿海成千上万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11月下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通过对广州、东莞、中山、深圳、厦门、漳州、苏州、宁波、青岛、大连等地近60家企业和当地主管部门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相比,今年,“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市场风险加大,企业融资困难”成了压在外贸企业心口上的三块大石头,令他们有些喘不过气来。受央行连续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的影响,沿海出口型企业普遍感觉融资难度增大,维持正常充裕的资金链成了他们最头痛的问题。


  “不仅融资成本上升、贷款审批周期长了,原本并不宽敞的融资渠道也变得更窄了。”有黄云莲这样说法的企业家不止一位。


  不过,尽管融资成本上升让沿海地区很多中小出口企业苦不堪言,但资金紧张还不至于危及生存。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多数受访企业的对策是:谨慎接单,量力而行。


  融资压力更大了


  流动资金不足、新批贷款额度减少以及审批周期变长几乎是受访沿海城市出口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报记者在厦门走访的多家企业中,80%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都不是很好。在青岛,40%出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15%左右表示资金缺口较大。


  以广东为例,该省部分原本能通过银行融得资金的中型企业,新批贷款额度减少,大多只是往年的50%—70%,审批周期从原来的1个月至2个月延长到目前的3个月至4个月,甚至更长。对中小出口型企业而言,融资成本上升很快。来自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1.3倍至1.5倍和1.5倍至2倍的企业,分别从8.6%上升到26.7%,从2.6%升至10.6%,加上担保的费用、银行收取的咨询费、财务顾问费等,融资成本最低都在10%以上。


  目前出现资金链紧张的主要有两类企业:一是企业处于规模扩张期,流动性一直比较充裕的,但新项目上马后,资金出现缺口,无奈转向高息民间借贷以解燃眉之急;二是一些胆子大的企业,他们利用民间资金等涉足大宗商品投资、房地产业等多元化投资,现金流动频繁。


  宁波市财政局相关资料分析,第二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一些上规模的民企,其隐患在于一旦资金链断裂,对其配套中小企业造成较大冲击,将财务资金危机以拖欠货款、拖欠工资等方式传导给相关联中小企业和社会。而一般近年没有大投入又从事实业经营、产品加工的中小微企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受社会信贷资金不足的负面影响较小。


  在青岛调查了解,70%以上的中小外贸企业存在融资需求,但通过银行渠道解决的不足30%。有的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缓解资金压力,但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大。调查显示,青岛市40%出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15%左右表示资金缺口较大。从企业性质来看,外资出口企业的资金状况明显好于民营出口企业,77%的外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能够满足生产经营所需,而48%的民营企业反映流动资金存在缺口。从企业类型看,生产型外贸企业的资金压力明显大于流通型外贸企业,57%的生产型外贸企业反映流动资金不足。


  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本报的调查显示,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在厦门,除了厦工、厦华电子、厦门国贸等少数大型知名企业,受访的中小出口型企业融资能力都十分有限。受访出口型企业目前普遍的融资渠道有三种: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民间借贷。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均采取前两个渠道,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但实际上,中小出口型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也十分困难。{page_break}


  厦门市嘉晟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嘉晟是一家成立于2002年7月的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500万元,自有办公场所2000多平方米,现有员工152人,是目前国内大型供应链综合管理服务商。2010年该公司年进出口额突破7亿美元,在2010年厦门进出口百强企业排行中位居第11位,民营企业出口额位居第一位,是“厦门市出口超亿美元企业”。该公司商务中心总监潘晓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像嘉晟这样贸易量大、授信较好的贸易公司,在融资方面,比其他民营企业要好很多,从银行贷款不成问题,但今年银行在贷款额度上有控制,以前可能从一两家银行贷款就能满足需求,现在因为额度的限制,需要多找几家银行。不仅如此,今年的退税的进度也比往年慢了很多,导致企业大量资金周转出现困难。


  而对绝大部分小微企业而言,向银行贷款“没门儿,想都不用想”,解决资金周转困难主要靠私人渠道,比如找朋友拆借。


  江苏昆山联明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明屹对本报记者表示,选择货到付款一般需要先行垫付很大一笔资金,而回收的过程也要承担很大风险。吕明屹所在的公司每月周转资金20万元—30万元。但这笔资金均需要他自己筹措,公司从银行贷款有很大困难,完全不指望。


  “没有抵押或担保,银行肯定不会理你的。”东莞市安德丰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善奎向本报记者大倒苦水,“我能从银行贷到几百万,完全是用私人房产为公司作抵押的。”


  但有抵押就能百分之百贷到款吗?也不尽然。广东中山市古镇博林灯饰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潘炫廷告诉本报记者,他周围的朋友就遭遇过银行的“闭门羹”。“我周围的朋友,即使有抵押、手续齐全,也贷不到款,银行就一句话,没有啦,额度满了。”潘炫廷说。


  “如果有办法可从银行贷款,公司会发展更快一些。”吕明屹说,但从银行借款没有足够抵押物根本不行,国内的银行没有像国外的银行那样派人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来决定是否借款、讨论利息的习惯。


  “资金周转困难怎么办?”记者问。


  “会打电话给关系比较好的客户和朋友寻求帮助,没有利息。”吕明屹答。


  “企业间互相担保借贷不行吗?”


  “行不通,因为国内信任度很低。”


  “国外如果资产不多,银行主要看你的单子和各种月结的如水电、电话费等收据作为你是否有信用的判断。实在不行到新加坡的银行贷款,但目前还没有贷过。”吕明屹总是掩饰不住对外资银行灵活操作的好感。但他表示不会借高利贷。


  与广州、深圳、厦门、苏州这些东南沿海外贸企业一样,中北部沿海城市青岛、大连的外贸企业也同样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狭窄压力。


  融资成本“水涨船高”


  无论广州、厦门、宁波、苏州、青岛还是大连,受访的出口型企业几乎都面临着融资、物流和税费成本持续增加的问题。受国家银根紧缩政策影响,长期困扰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未能得到根本缓解,普遍反映贷款条件更加苛刻,融资成本水涨船高。


  在青岛,尤其是纺织服装类出口企业融资难现象较为普遍。从事纺织服装出口的一家骨干企业说,目前企业从银行的融资成本较去年同期上涨50%以上。对于民间借贷,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成本较银行信贷上升更多。


  造成外贸企业资金流转困难的原因,还有各种价格的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工资、职工保险上调等原因,这些都导致青岛出口型企业产出成本过高,利润降低,再加上企业加工费回收过慢等,资金流转困难,影响正常生产经营。”青岛国际空港工业聚集区管理委员会招商部项目主管王蕾对本报记者这样说。


  厦门一家不愿具名的民营出口企业的老板则告诉本报记者,他们最直接的方式是用信用卡套现,其次就是朋友间的借贷,这算是比较便宜的融资渠道。民间借贷,也要看你有没有房产、土地或车辆之类的抵押物,如果没有根本借不到。除非实在没办法,谁都不愿意借高利贷,因为高利贷的利息是每个月翻倍的。


  在宁波,来自官方的数据反映出小微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宁波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9月,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其中的利息支出同比分别增长28.7%和40.48%,其中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20.46%和40.16%,利息支出分别增长32.98%和50.56%。


  调查显示,企业规模越小,企业融资成本越高。以宁波为例,宁波市发改委三季度的监测表明:反映融资有压力的企业占比75.08%,其中13.35%的企业融资缺口在20%以上。宁波银行贷款利率普遍较基准利率上浮30%以上,小额贷款公司年化利率达25%至30%,票据贴现利率9.5%左右,民间借贷利率年息达25%至30%。


  谨慎接单,量力而行


  尽管融资成本上升让沿海地区很多中小出口型企业苦不堪言,但资金紧张还不至于危及生存。多数受访企业偏重稳健经营,不盲目扩张,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谨慎接单,量力而行。


  调查中本报记者发现,苏州的民营企业家就很会过日子,他们的说法是,“有多少储备资金,接多大单子。”{page_break}


  “目前超过500万以上的单子是不敢接的,要垫资和拆借都很困难。”苏州威林货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下订单到收回成本大约需要6个月,订单稍微大点就会有资金周转问题。“对大客户来说,定金一般只支付总额的20%—30%是远远不够的。”


  像孙旻这样因为资金问题有大单不敢接的企业经营者,在苏州不占少数。


  资金紧张还造成外贸企业目前主要以接短期订单为主。本报记者在浙江省宁波市的调研结果显示,从14家企业目前持有的出口订单交货期来看,除宁波纽斯达工艺品有限公司选择3—6个月为主外,其他13家企业均为3个月以内。


  “欠银行钱的日子也是很难过的。”慈溪市龙巍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水兵就很庆幸,“好在没有盲目投资和扩张。不然,我们的资金链也会出问题”。


  除了政策层面的原因外,很多外贸企业之所以出现资金链困难,在中山富兴集团富兴科技照明董事总经理汪德泉看来,“是因为短贷长投,把短期一两年的贷款去投资工业、地产之类。”以为那些项目很赚钱,但占用资金严重,周期太长,“我们从来不去短贷长投。也从不因为经济好就搞很多其他‘见钱快’的项目,所以一直稳扎稳打。”因此,在融资方面,比起其他企业资金的捉襟见肘,汪德泉的公司显得很从容,“我们企业的授信很高,额度都没有用完。因为有很多优质资产,所以目前现金量比较充足。”


  尽管眼下不少出口型企业日子还算过得去,但渐失弹性的资金链能撑多久,依然是未知数。本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中小出口型企业尚未建立起外部市场融资体制,基本是内部融资,自我滚雪球式发展,致使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生产。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有项目有盈利的企业由于难以筹措到必需的资金而不能最大规模地发挥其能力,这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的重要“瓶颈”。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