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羽绒服成了时令商品,各大商店、商场里人气最旺的要数羽绒服销售区了。
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羽绒服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然而,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羽绒服,国家标准含绒量必须达到50%以上,您知道吗?昨日,记者对本地羽绒服销售市场进行了探访。
羽绒服价格普涨
记者在沙市区江津中路大润发超市看到,羽绒制品被摆在了超市入口的显眼处。“这么一小件就要600多块啊?”正在挑选羽绒服的陆女士不禁感叹道。一旁的导购员回答说,“今年羽绒服都不便宜哦,每件比去年贵了几百元。”她说,低于1000元,在商场里根本就买不到一件像样的羽绒服。
记者走访各商场及商店了解到,运动品牌及二线品牌的羽绒服,往年售价约为五六百元一件,而今年则普遍标价七八百元,有的更是接近千元。而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羽绒服品牌,标价都在1500元左右,价格普遍上涨两成。
不少经销商都将价格上涨的原因归结为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鸭绒的价格、面料的价格、人工的价格都涨了,所以羽绒服就跟着涨了。”
保暖关键看充绒量
在沙市区红门路热力女人城附近,一间羽绒服加工小店内,两名工作人员正忙得不可开交。这家店的老板小李告诉记者,这几天拿着羽绒服来翻新的顾客比前段时间多了不少。顾客罗女士说,“外面卖的羽绒服都扁扁的,看起来一点都不保暖。在这里翻新一件,再加点绒进去,肯定比外面卖的便宜。”
那么,羽绒服保暖究竟是要看什么呢?小李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售卖的羽绒服在标签上一般都标明了含绒量和充绒量,保暖不保暖关键就是要看充绒量。“充绒量就是衣服里面充的羽绒的重量。”小李说,充绒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羽绒服的保暖效果。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羽绒服的国际标准为,一件短款的羽绒服,充绒量要达到130克以上才能达到保暖效果。随后,记者再次走访了部分商场和商店,看到一般羽绒服在标签上都会标注含绒量和充绒量这两方面数字,但仍有部分品牌的羽绒服仅标明含绒量。
对于充绒量和含绒量这两个数字,大多数消费者表示对此并不知情,挑选羽绒服觉得越蓬松的就越好。
大部分羽绒服不达标
据了解,我国出台的《羽绒服装国家标准》中,只规定了羽绒服的含绒量必须要达到50%以上,而并没有规定充绒量的指标,只规定了成品服装的充绒量允许偏差为-5%,这也给了部分服装企业一个钻空子的机会。
而根据国际上公认羽绒服的标准,记者实地调查十多个款式的短款羽绒服发现,基本都未达到保暖标准。记者在一羽绒服大型卖场内看到,一款短款的枣红色女式羽绒服,标注填充了90%的白鸭绒,充绒量为114克;另外一款女式羽绒服含绒量70%,充绒量仅为90克;此外,好几个款式的羽绒服标签上都未标注充绒量。
看见记者在挑选羽绒服,销售人员热情地上前推销一款亮面的短款羽绒服,“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了,含绒量高达90%!”记者在这款羽绒服的标签上看到,含绒量确实是90%,但充绒量却仅为87克。记者以该款羽绒服不够蓬松为由拒绝了销售人员的推荐,而她却称,“这是在库房压久了的,回去挂一挂马上就蓬松了。”
记者了解到,100克的充绒量只适合在南方较为暖和的季节里穿着,在寒潮来袭的时候,成人羽绒服的充绒量在130克以上才会保暖。但面对消费者,销售人员往往只告知含绒量,并不告知充绒量。而许多消费者都会误认为含绒量越高就越保暖,实则充绒量才是保暖与否的重要标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