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五年计划”再升级
在广州完美骏制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邓业明看来,加工贸易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3~5人就可以开工厂,但是2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小企业仍在重复同样的事情,三五个人也可以开工厂,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2003~2008年,是中国加工贸易的黄金时期,当时仅凭加工PU产品就能赚取10%~20%的利润,现如今,若把设备的折旧等算进去,贴牌加工也几乎是无利可图。”
狮岭镇一位皮包代工企业的王老板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皮革上涨了20%左右,牛皮上涨了50%,人工上涨15%左右,现如今,一个工人月工资为2500~3000元,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了好几个点,这些成本都要算在成品里,一个代工的皮包只赚1~2元。
邓业明认为,转型升级是不可抗衡的市场规律,中国香港和台湾已经树立了很好的例证,聪明的企业会抓紧时间转型,受到的冲击就不会很大。而他的抱负是在2014年之前,将自己自创的“完美骏”品牌皮包打造成为国内的知名品牌。在广州完美骏制袋有限公司里,邓业明的办公室正对着员工宿舍,宿舍每一层的空白处,都打着红色的标语,诸如“品牌、规范、标准化”这类。
邓业明说,在2003年创业之时,已做好了“五年计划”,2003~2008年,是加工贸易的“黄金时期”,他在这期间将原来的民房工厂变为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加工企业。
200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他用加工贸易赚取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在软实力和硬配备都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品牌操作过程。
邓业明是狮岭镇一类具有典型意义的皮具行业老板,在金融危机前后已经逐步意识到身处的产业加工阶段正在走向尽头,高利润时代已经终结,转身已是必然,只是,他们目前还无法完全摆脱加工制造的“摇篮”。
邓业明介绍,目前整个公司的营业额仍然是贴牌出口贡献较大,预计今年贴牌出口的营业额将达2亿元人民币,而自有品牌争取在未来三年达到1个亿的营业额。
“一年多前,我们70%的产能帮别人做代工,30%做自有品牌,现在这个比例刚好调转,30%做代工,70%是自有品牌。”广州泰玛皮具有限公司国内渠道部总监李刚告诉记者,国外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其所在的女式休闲包生产公司调整经营策略。
“为国外做代工的利润如今减少了10%~15%。”李刚表示,公司逐渐转做内销除了规避国际市场不景气带来的损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中了国内市场这块“大蛋糕”。
在“三高时代”转型
2011年,国内外原材料价格走高、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中国已进入不折不扣的“三高时代”,包括皮具行业在内的众多中小企业陷入了自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发展困境。
与此同时,持续上涨的成本又无法向成品环节延伸,面对低迷的欧美经济和讨价还价的客商,终端提价几乎不可能。
外贸利润微薄见底,国内市场却如日中天,转身向内是不二选择。
然而转型并未易事,邓业明表示,代工贴牌只有简单的生产加工环节,而做品牌则要解决渠道、库存和销售的问题,从头至尾都要包揽,需要丰厚的资本作支撑。
李刚也坦言,内销的路并不是平坦的。首先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运营自己的生产团队和销售团队,还有消化库存的压力,而贴牌加工则是按照订单生产,不存在库存的担忧。
中国皮革协会常务理事长苏超英认为,消费市场是多元化的,除了直接面向消费者以外,还可以采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方式。对此,苏超英对本报记者分析,转型升级分为几个层次的,不一定要高投入地去做,中国的中小型代工企业非常多,资金也不充足,它们其实可以从小的投入上做起,把自己的产品做细,把市场做精。另外,也可以从管理和提高效率入手,提高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劳动生产率,这些也是转型升级的一部分,转型升级不是可望不可即,也不是一定要大投入。
“第二个五年计划”再升级
在广州完美骏制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邓业明看来,加工贸易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3~5人就可以开工厂,但是2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小企业仍在重复同样的事情,三五个人也可以开工厂,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2003~2008年,是中国加工贸易的黄金时期,当时仅凭加工PU产品就能赚取10%~20%的利润,现如今,若把设备的折旧等算进去,贴牌加工也几乎是无利可图。”
狮岭镇一位皮包代工企业的王老板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皮革上涨了20%左右,牛皮上涨了50%,人工上涨15%左右,现如今,一个工人月工资为2500~3000元,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了好几个点,这些成本都要算在成品里,一个代工的皮包只赚1~2元。
邓业明认为,转型升级是不可抗衡的市场规律,中国香港和台湾已经树立了很好的例证,聪明的企业会抓紧时间转型,受到的冲击就不会很大。而他的抱负是在2014年之前,将自己自创的“完美骏”品牌皮包打造成为国内的知名品牌。在广州完美骏制袋有限公司里,邓业明的办公室正对着员工宿舍,宿舍每一层的空白处,都打着红色的标语,诸如“品牌、规范、标准化”这类。
邓业明说,在2003年创业之时,已做好了“五年计划”,2003~2008年,是加工贸易的“黄金时期”,他在这期间将原来的民房工厂变为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加工企业。
200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他用加工贸易赚取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在软实力和硬配备都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品牌操作过程。
邓业明是狮岭镇一类具有典型意义的皮具行业老板,在金融危机前后已经逐步意识到身处的产业加工阶段正在走向尽头,高利润时代已经终结,转身已是必然,只是,他们目前还无法完全摆脱加工制造的“摇篮”。
邓业明介绍,目前整个公司的营业额仍然是贴牌出口贡献较大,预计今年贴牌出口的营业额将达2亿元人民币,而自有品牌争取在未来三年达到1个亿的营业额。
“一年多前,我们70%的产能帮别人做代工,30%做自有品牌,现在这个比例刚好调转,30%做代工,70%是自有品牌。”广州泰玛皮具有限公司国内渠道部总监李刚告诉记者,国外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其所在的女式休闲包生产公司调整经营策略。
“为国外做代工的利润如今减少了10%~15%。”李刚表示,公司逐渐转做内销除了规避国际市场不景气带来的损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中了国内市场这块“大蛋糕”。
在“三高时代”转型
2011年,国内外原材料价格走高、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中国已进入不折不扣的“三高时代”,包括皮具行业在内的众多中小企业陷入了自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发展困境。
与此同时,持续上涨的成本又无法向成品环节延伸,面对低迷的欧美经济和讨价还价的客商,终端提价几乎不可能。
外贸利润微薄见底,国内市场却如日中天,转身向内是不二选择。
然而转型并未易事,邓业明表示,代工贴牌只有简单的生产加工环节,而做品牌则要解决渠道、库存和销售的问题,从头至尾都要包揽,需要丰厚的资本作支撑。
李刚也坦言,内销的路并不是平坦的。首先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运营自己的生产团队和销售团队,还有消化库存的压力,而贴牌加工则是按照订单生产,不存在库存的担忧。
中国皮革协会常务理事长苏超英认为,消费市场是多元化的,除了直接面向消费者以外,还可以采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方式。对此,苏超英对本报记者分析,转型升级分为几个层次的,不一定要高投入地去做,中国的中小型代工企业非常多,资金也不充足,它们其实可以从小的投入上做起,把自己的产品做细,把市场做精。另外,也可以从管理和提高效率入手,提高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劳动生产率,这些也是转型升级的一部分,转型升级不是可望不可即,也不是一定要大投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