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群拿着一个深黄色的真皮单肩包,指着底边缝线的位置,对周围的人说:“就是车这里,要求高一点,9元/小时,谁能做?”
而围上来的人伸手去摸了几下车缝,掂量着自己的技术水平,技术不够的或是嫌钱少了,自动走开了,剩下来的人开始讨价还价,“老板,快过年了,9块钱也太少了。”
这就是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人力资源市场里正在发生的临时工和工厂负责人之间的对话。临时工是令当地政府头痛的一类人群。而最为头痛的,是在这个被称之为“东方佛罗伦萨”的中国皮具之都,如何实现从加工、制造到创造的转型。
找临时工救场
在狮岭镇人力资源市场,空间被隔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招工场所,里面空空荡荡的,一侧是黑压压一片的临时工招聘市场,挤满了应聘者、摩托车、面包车、小轿车和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
作为狮岭一家小皮具厂负责人的刘启群介绍,最近,他来这里非常频繁,主要是年底承接了一些大厂的订单,急需一批人手,所以隔三差五就到临时工市场找人。
吴强是临时工中的一个,他说,前几年他来狮岭工厂里做事,做了两个月后老板跑路了,本应到手的2800元工资由此泡了汤,自此,他就变成了专职的临时工。
“每天干完活工钱拿到手,心里踏实!”吴强说他做的是高车的活,干一天差不多能拿到100元,现在快过年赶工,能涨到120、130元,一个月下来也有个近3000元。
一位本地人告诉记者,临时工市场的热闹场景是从金融风暴那年开始的,当年有太多老板半夜跑路,打工者们发现自己面临拿不到工资的危险,自此不愿进厂拿长薪,此后愈加成规模。
不过,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狮岭皮具依旧高歌猛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世成告诉本报:2008年~2010年,花都狮岭皮革皮具产业出口分别增长了30.72%、22.97%、36.5%,逆市飘红。
目前,狮岭镇皮革皮具生产性企业8000余家,皮革皮具产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年产皮具7亿多只,年产值达到180亿元,其占中国箱包市场50%以上的份额,占欧洲大众流行箱包市场70%以上的份额。
与中国其他制造业聚集地相似的是,缺工已成为常态。
在第十一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上,一位皮包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今年初,狮岭用工情况非常紧张,有些小工厂用日结高工资引诱工人,很多工人不愿进工厂当合同工,宁愿做临时工,加剧了用工荒。
该负责人认为,大量存在着的仅有几个人的小作坊繁荣了临时工市场,使得用工市场变得不正常,这种不稳定用工现状不仅加剧了民工荒,同时也增加了行业的成本,政府应该在此方面加大调整和引导的力度。
欲走出代工“摇篮”
在广州完美骏制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邓业明看来,加工贸易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3~5人就可以开工厂,但是2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小企业仍在重复同样的事情,三五个人也可以开工厂,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2003~2008年,是中国加工贸易的黄金时期,当时仅凭加工PU产品就能赚取10%~20%的利润,现如今,若把设备的折旧等算进去,贴牌加工也几乎是无利可图。”
狮岭镇一位皮包代工企业的老板王某对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皮革上涨了20%左右,牛皮上涨了50%,人工上涨15%左右,现如今,一个工人月工资为2500~3000元,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了好几个点,这些成本都要算在成品里,一个代工的皮包只赚1~2元。
邓业明认为,转型升级是不可抗衡的市场规律,中国香港和台湾已经树立了很好的例证,聪明的企业会抓紧时间转型,受到的冲击就不会很大。
而他的抱负是在2014年之前,将自己自创的“完美骏”品牌皮包打造成为国内的知名品牌。
在广州完美骏制袋有限公司里,邓业明的办公室正对着员工宿舍,宿舍每一层的空白处,都打着红色的标语,诸如“品牌、规范、标准化”这类。
邓业明说,在2003年创业之时,已做好了“五年计划”,2003~2008年,是加工贸易的“黄金时期”,他在这期间将原来的民房工厂变为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加工企业。
200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他用加工贸易赚取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在软实力和硬配备都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品牌操作过程。
邓业明是狮岭镇一类具有典型意义的皮具行业老板,在金融危机前后已经逐步意识到身处的产业加工阶段正在走向尽头,高利润时代已经终结,转身已是必然,只是,他们目前还无法完全摆脱加工制造的“摇篮”。
邓业明介绍,目前整个公司的营业额仍然是贴牌出口贡献较大,预计今年贴牌出口的营业额将达2亿元人民币,而自有品牌争取在未来三年达到1个亿的营业额。
“一年多前,我们70%的产能帮别人做代工,30%做自有品牌,现在这个比例刚好调转,30%做代工,70%是自有品牌。”广州泰玛皮具有限公司国内渠道部总监李刚告诉记者,国外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其所在的女式休闲包生产公司调整经营策略。
“为国外做代工的利润如今减少了10%~15%。”李刚表示,公司逐渐转做内销除了规避国际市场不景气带来的损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中了国内市场这块“大蛋糕”。
在“三高时代”转型
2011年,国内外原材料价格走高、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中国已进入不折不扣的“三高时代”,包括皮具行业在内的众多中小企业陷入了自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发展困境。
与此同时,持续上涨的成本又无法向成品环节延伸,面对低迷的欧美经济和讨价还价的客商,终端提价几乎不可能。
外贸利润微薄见底,国内市场却如日中天,转身向内是不二选择。
然而转型并未易事,邓业明表示,代工贴牌只有简单的生产加工环节,而做品牌则要解决渠道、库存和销售的问题,从头至尾都要包揽,需要丰厚的资本作支撑。
李刚也坦言,内销的路并不是平坦的。首先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运营自己的生产团队和销售团队,还有消化库存的压力,而贴牌加工则是按照订单生产,不存在库存的担忧。
除了资金,还有市场资源。
中国皮革协会常务理事长苏超英认为,消费市场是多元化的,除了直接面向消费者以外,还可以采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方式。
在内销上,广州泰玛走的就是电子商务道路,“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团队,与各大网站和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并进入国内电视购物频道。”李刚介绍,明年公司将在业务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开设国内实体连锁店。
与此同时,李刚也认为目前消费者对国内品牌认可度不高也是内销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为此,他们选择打出了差异化经营的牌 生产具有智能防盗功能的女士包。
对此,苏超英分析,转型升级分为几个层次的,不一定要高投入地去做,中国的中小型代工企业非常多,资金也不充足,它们其实可以从小的投入上做起,把自己的产品做细,把市场做精。
另外,也可以从管理和提高效率入手,提高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劳动生产率,这些也是转型升级的一部分,转型升级不是可望不可即,也不是一定要大投入。
如今,令花都区狮岭镇委员会委员叶志锋苦恼的是,一直以来狮岭的皮具箱包产品给人的感觉就是物美价廉,即便近些年来产生了一些品牌,但还无法摆脱这样的感觉。
“所以,我们近年来都重金推动企业的品牌、营销和质量这三方面的发展,政府创造环境、培训企业、给予引导。”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