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一份对国内200多家专业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回答最渴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时,竟有88.6%的公司首选“有效的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就是销售方法,简单地说是执行力,深层次地说是创意力。
如今已经不能用买与卖来简单概括市场供求关系,市场格局早已发生了深远改变,现在的企业生存日益艰难,涌现的全民创业潮总被风吹雨打去,80%以上的创业者都不成功,因为不能掌握“有效的营销策略”,大部分的公司经营只赚个热闹。
那么,真正的营销策略是什么呢?营销人都知道,就是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洞察这个看似清楚又难以搞懂其中三昧的“需求”,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方面与外企一比,国内公司的差距就出来了,例如,在市场上大多数公司的产品都只掌握了市场话语权,对产品并没有过高的议价权。
其实,需求是一直是存在的,它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中,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需求了解越深,就能越准确把握市场导向。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城市的消费者心理都是不一样的,跨国公司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它的产品多么的好和精巧,而是在于它的营销策略体系的成熟,深刻理解中国的消费文化,贴合中国的消费者心理。适者生存,而一些试图改变中国消费者自主消费意识的公司不可能在中国站稳脚跟。
从需求层面上说,主动迎合需求和引导需求(被需求)是两种营销策略,可以理解为顺势和造势两个市场切入点,尽管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以个性化的创新塑造特色消费需求。通过独特风格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对产品及品牌产生联想,只有品牌联想才能在消费者的意识中,为产品塑造品牌差异化,才能在市场上实现份额和品牌传播力的突破性发展。
世界上大多数公司是以迎合需求为主要营销策略,举个典型例子:如日清食品公司果敢地挑战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就餐需求。他以“投其所好”为一切业务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出奇制胜地突破了“众口难调”的产销瓶颈,而且轻而易举地打入了美国快餐食品市场,开出了一片新天地。
需求不仅是迎合消费者,更要融合消费者。在中国,肯德基从一开始就努力开发更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在国内,肯德基连锁店数量是麦当劳的两倍,而在中国以外正好相反。为更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肯德基推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早餐粥品,老北京鸡肉卷配海鲜沙拉以及辣鸡串等,还推出中国式的油条。值得指出的是肯德基对于本土化内涵的深透了解,如桶装销售,装出了个中国的全家福,装进了中国的多层次消费群体,一家代表着有老人、孩子、夫妻,中国人喜欢一家子的感受,在一家子的欢乐之中,肯德基悄然融入了大家的生活。
沃尔玛有一个简单的原则:但凡创新,均以顾客需求为基准。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低价永远是诱人的。为此,沃尔玛在入口处摆放一个专门放彩页的架子,两周左右更换一次,促销信息一目了然;在卖场里,超低价商品用黄色价签特别显示出来,其他则用红色,以示区别。
如果说迎合消费者需求是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去操作的营销策略的话,创造需求的难度要大得多,针对于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88.6%的公司想得到的“有效的营销策略”应当是创造需求,但是对于“创造需求”而言,并不是每个公司都能适应的,例如品牌的本土化就是一个伪命题,品牌是具有它本身的核心文化理念,与民族、国家、创始人或其公司战略定位息息相关,如何才能做到与本土化的对接?不少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正是想试图改变本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就是想凭借强大的经营基础改变市场的游戏规则,以切入市场到创造市场,这不仅仅只是需要勇气和胆识,“欲速则不达”、“先水不至”孰对孰错,还有待论证。
尽管难,但是总要走出关键的第一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为了安抚不断投拆航空服务的顾客,专门设立了一个“首席道歉官”;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公司普罗顿公司成功研制出穆斯林专用汽车,这在世界上是首次,汽车上配置有能反映向麦加圣地方的罗盘和专放《古兰经》和穆斯林专用头巾等物的空间。
未来的市场是需求市场,不管是迎合需求还是创造需求,其核心都是客户,企业的营销策略就是要不断创造新需求,以需求引导客户新体验,不断让那些愿意一直买你的产品或使用你的服务的客户得到满意才是最终目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