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朗毛织产业迈开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其华丽的蜕变从生产车间一直延伸至人才平台。其中,大朗职中紧跟毛织产业的转型,为大朗培养出毛织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交出了一份毛织专业学生就业率100%的满意答卷。
毛织专业给力产业转型
毛织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先进的数控织机,更需要大量熟练使用新型设备的专业人才,需要大量从事设计、维护、贸易等方面的人才。
为适应毛织产业的发展,大朗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早在2006年9月,就在大朗职中开设全省第一个毛织专业——毛织设计与管理专业。迄今为止,大朗职中共培养毛织专业人才665名,“毛织设计与管理”也成为市骨干专业。
毛织专业开办6年来,大朗职中已建成2个斯托尔机数控室、1个盛星数控室、1个吓数室、1个毛织实训基地。今年,市财政拨款270万元作为毛织专业专项资金,利用这笔资金,大朗职中新建1个毛织前后整室、2个智能吓数室和3个数控织机室,以进一步提升毛织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
大朗职中还通过“外聘内转”模式,引进一批具有熟练毛织技能和从教资格的毛织师傅,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师与师生交流,传授最新业内技术知识。编写并使用了5个科目的毛织专业校本教材,形成了科学的毛织课程体系。
紧贴产业发展培育人才
过去6年,大朗职中培育了一批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这些毛织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率达100%,被大型毛织企业高薪招聘成为技术骨干,更多次在各级毛织设计大赛上斩金夺银、勇夺佳绩。
其中,2006级周惠如、2007级叶艳婷、2008级张嘉文三人分别获得“英伟杯”金、银、铜奖,吴婉媚等30多名学生分别获得省、市、镇各类技能比赛奖。
面对骄人的成绩,大朗职中不仅没有故步自封,相反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大朗毛织产业的发展,培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一个专业、多个方向,这样跟市场更加对接,更好地服务大朗镇毛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大朗职中校长叶贺棉告诉记者,从今年新学期起,大朗职中将原有的毛织设计与管理、计算机、会计,调整为毛织艺术设计专业、毛织机械工程专业、毛织商贸专业,满足毛织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人才需求。
叶贺棉还透露,大朗职中计划明年新建一幢高8层、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独立实训大楼,配置36个功能室,不断满足该校师生对教学场地和设施的增长需求。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