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电台跨年晚会的相继推出,值得怀念的2011翻去了最后一页。虽然,2011年的中国鞋业,坎坎坷坷一直伴随,但鞋企却始终一路前行,一直以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制鞋业的发展都充满着浓郁的“草根”气息。尽管大多从代加工起家,尽管品牌从无到有,但中国制鞋业的迅猛发展势头,任何一个重视中国市场的国际知名品牌都不敢小视。
稳扎稳打立足二三线城市
有人曾总结,中国制鞋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确,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布局,让国内体育品牌在发展空间巨大的二三线城市首先站稳了脚跟。即便在全球消费下降的金融危机时期,国内体育品牌也能以高性价比赢得中国庞大消费市场的青睐。例如在2009年年末,匹克的第6000家店落户上海,敦促了整个运动行业进入“6000级”,标志着中国体育品牌渠道市场竞争进入成熟期,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年度51.6%的同比增长。而在2010年,匹克已计划在全国开设100家篮球主题店谋求占领行业细分市场。
中国鞋类品牌谋求向一线城市进军,国际知名品牌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延伸市场,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实际上也意味着本土“草根”品牌与国际品牌开始新一轮“较力”。认真深究一番,我们发现,在每一届相关的鞋类博览会上,阿迪达斯、耐克等这些品牌都能够纷纷前来布展,不但从侧面验证了国际知名品牌营销策略的调整,同时也使体博会有了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同台竞逐的意味。
蓄势待发抢占一线城市
对于中国民营鞋企来说,一方面抢占了二三线城市,另一方面却无法把握在一线城市的“话语权”,“冰火两重天”的局势让本土品牌陷入尴尬境地。如今,国内本土品牌在稳固二三线城市之后,又开始进军一线城市,谋求国际体育品牌市场、扩张发展空间成为必然的选择。特别是随着一大批体育品牌完成了上市融资,整个产业已进入了资本运作竞争的新时代。
国际知名品牌向二、三线城市进军,并不意味着他们已从一线城市退却;而本土鞋类品牌在巩固二、三线城市市场份额的同时,开始向一线城市发动攻势,也并不说明本土品牌已经做好了品牌升级的必要准备。如果还是依靠明星代言、媒体广告、赛事赞助提升品牌影响力的话,本土品牌未必能够敲开一线城市的市场之门。
例如,鞋博会,历来堪称是中国制鞋业对外贸易交流的晴雨表。以往,鞋博会并没有得到国际上一些品牌的足够重视,正好验证中国鞋企品牌在“跑马圈地”阶段根本无暇他顾。在取得足够多的市场份额之后,本土鞋类品牌开始重视提升品质、重塑形象,鞋博会也就成了上佳展示平台。但仅仅利用鞋博会进行简单的展示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展示什么、如何展示?毫无疑问,在鞋类技术含量的生成与品牌营销的操作层面,本土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还有不小差距。
从贴牌加工到自创品牌,从照搬照抄到自成一体,中国制鞋业在摸爬滚打中走出了颇具特色的发展道路。需要明确的是,有市场份额并不等同于有产品品质,有资金实力并不等同于有发展前景,本土品牌在同国际品牌的竞逐中,需要学习、借鉴的东西还有很多。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