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唐装复兴大国崛起的服饰叙事

唐装复兴大国崛起的服饰叙事

自2001年APEC会议后,唐装大热,中间10年,有苦有甜,我们都沉淀好了。”站在2012年头上,秦艺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秦展望着新一波的冲击。

  “都说时尚行业10年一轮回,2001年APEC会议后,唐装大热,中间10年,有苦有甜,我们都沉淀好了。”站在2012年头上,秦艺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秦展望着新一波的冲击。


  李建秦是2001年APEC会议各国首脑唐装制造商,生意在随后的几年顺风顺水后逐渐转淡,2007年,他关闭了黄金地段上海商城里两间唐装店面,退到红松路321号她自己的房产上继续经营,“总有一天,我还会回到那里。”


  鼎盛时期,秦艺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地拥有18家专卖店或专柜,如今收缩到上海、香港各两家,广州、成都各一家店面。


  “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又不能批量生产,唐装的精简是必然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


  一直在广东做服装生意的徐丹诺表示赞同:“1997年香港回归后,唐装市场供不应求,很多香港人举办婚礼都钟爱唐装。”当时她的公司80%的业务都是唐装;而如今她在香港的丹诺服饰公司,主营西装,“唐装只占5%左右。”


  为什么保留这一小部分?徐说,唐装不会过时,只不过这个市场很狭小,不需要那么多厂家,而连续多年的市场“低温”,已经渐渐将一些一时脑热进入的“短线”企业排除出去。


  这两年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形势,李建秦等人感觉似乎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兴起”的希望。只是这新一波的冲击,她要如何继续站稳脚根?


  唐装每一次发展,都是大环境给予的机遇。


  李建秦记得,1998年刚进入服装市场加工业“客人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香港回归带来的商机突然出现,“那一两年,特别是从国外回来探亲的,或者是要出国的,都喜欢做唐装。”


  于是她开始尝试做滚边、蓝印花布立领的中式衬衫。在别人不断翻单、定货过程中,她体验到唐装市场的潜力,开始用织锦缎做女式的衬衫、外套。


  半年后的1999年,她就在上海梅陇镇开了第一家店面。


  2001年初,“秦艺”的中式服装在外滩友谊商店销售,一位外国首脑进入时,终于找到一家他爱不释手的唐装,在旁陪同的一位上海市领导吩咐APEC筹备组人员:请秦艺公司参加唐装的竞选。当年APEC会议召开,秦艺从十来家竞争者中胜出,成为参会首脑“中式服装”设计者之一。会后,很多顾客慕名而来。


  到2001年底,秦艺已经拥有共18家专柜,一百多名员工,“年底的时候有人捧着现金上门要求加盟。”李建秦对说。而目前的秦艺,依旧是一百名员工,上千万年产值。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