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服装业:高价前消费者集体“背叛”

服装业:高价前消费者集体“背叛”

 “中国服装价格普遍高于同类欧美服装价格”在2011年饱受诟病,不仅仅是国际品牌在中国价高货旧,就连很多中国品牌本身价格也高得令人咋舌。

  “涨价”粉饰内销数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5.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比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4609亿元,同比增长22.9%;服装类商品零售额7955亿元,同比增长24.2%,占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9.4%。服装消费增幅2009年3月以来一直好于消费品整体消费增幅。2011年我国服装类商品零售总额超过1.4万亿元。


  商务部重点监测的3000家零售企业销售额数据显示11月份服饰消费稳定增长。2011年11月份服饰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4.9%,增速比10月份提升2.0个百分点,其中,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15.4%,比10月份提升2.8个百分点,服装国内需求比较稳定。


  根据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1年1~10月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业服装销售金额、数量和平均价格分别同比增长了22.96%。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1~11月全国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回升至101.7,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至102.0,11月单月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服装出厂价格也创历史新高,1~11月衣着类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比2010年底提高5.3个百分点,11月单月衣着类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8%。根据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统计,1~10月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业服装销售平均价格分别同比有17.07%的涨幅。


  6产业链双向连锁反应凸显


  价格增幅和销售数量增幅空隙拉大


  “中国服装价格普遍高于同类欧美服装价格”在2011年饱受诟病,不仅仅是国际品牌在中国价高货旧,就连很多中国品牌本身价格也高得令人咋舌。这也许真的是国际服装界不甚理解的事,首先,中国服装品牌怎么敢随随便便动用“价格”这个市场反应活性极高且一旦失利就很难收拾残局的战略因子;其次,中国服装市场怎么能够接受如此惊人的涨价速度,消费者怎么能够在如此高的价格面前无动于衷。


  从商务部统计的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服装销售价格与数量中,可以看到戏剧性的一幕:2011年以前价格增幅和销售数量增幅曲线算得上是平行,而2011年以后,特别是6月份以后,它们像喇叭口一样偏离开来,销售额增幅2011年振荡下行。在高价面前,消费者终于选择了集体背叛。


  当然,也不能一切归因于“涨价”,迟来的冬天和早到的春节,极大地缩短了全年服装销售价值量重头戏“冬装”的表演时间。冬装多少是靠天吃饭,销售时段和气候变化对冬装销售几乎是决定性的,例如2008年雪灾那年严冬,很多品牌多年无人问津的过时库存都被一扫而空。


  新开工项目增幅趋缓显示投资乏力


  内需疲软必然对应着供给疲软,只是相互作用并相互产生滞后效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54.20亿件,同比增长8.14%,增幅同比下降8.76个百分点,且始终呈现下滑趋势。


  同时,行业投资趋紧,新开工项目数增速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1~12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2072.80亿元,同比增长41.63%,比2010年底增幅提高8.67个百分点,施工项目、新开工项目和竣工项目个数同比分别增加10.58%、7.05%和22.85%。尽管服装行业完成投资的增幅在全部工业中十分醒目,但新开工项目这个先行指数增幅看得出服装行业后继投资热度并不太高。


  PMI滞后效应预示市场前景阴晴不定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12年1月全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5。其中,纺织、服装行业PMI环比降幅分别为6.4%与4.3%。服装行业PMI仍然维持在53.5的高位,而纺织行业PMI跌至36.7,同比下降7.1%,逼近2009年金融危机的28.7的历史低点。如果这组数据说明服装行业眼下一片光明,那么只要想想纺织行业的“采购经理人”正是下游服装行业的话,大概也就很难乐观到底了。


  7“库存”最终发酵成资金压力


  2011年内需“前高后低”造成的一个重大隐患就是“库存”。库存问题目前还不显著是因为这些库存正在以渠道库存的形式滞留在服装行业的下游——商业领域,也就是经销商手中。但是渠道是品牌企业的一根命脉,卖不掉的东西终究是压着现金的包袱。2012年,内销企业很可能面临两头受压的窘境,一头是来自供应链上游纺织行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下游经销行业的订货量缩减、应收款增加以及经销商领域要求回收或削减库存、要求品牌企业斥资于渠道维护等带来的巨大存货和资金压力。{page_break}


  近年来纺织行业和服装行业库存情况


  2011年内销市场出现明显的调整迹象,外销转内销、批发转零售、低端转高端等导致竞争者数量继续增加。且竞争已不再流于品牌与品牌之间,电子商务的高速膨胀甚至造成了不同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此外,国际二三线品牌的密集进入、国际大众品牌渠道下沉的加速也必然会加剧市场竞争。


  8“集约化”发展路径明朗


  供需变化和供需平衡最终体现在行业绩效上。2011年,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的统计范围从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可以说是规模以上数据保持乐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竞争规模庞大的产业,马太效应在服装行业早已显出,优质的产业资源早已因循“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原则向优势企业聚集。我国约有10万家服装企业,其中1万家为在统的规模以上企业。


  2011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绩效表现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实现了27.19%、27.33%和32.92%的高增长,行业平均毛利率、利润率分别达到16.30%和6.17%,分别比2010年同期提高2.53%和4.39%,总资产贡献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比2010年同期提高5.19%和6.55%,而三费比例为8.01%,同比下降4.70%。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1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同比增加了5.38%,劳动生产率约提高了20.8%,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劳动用工成本的上涨。


  尽管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经济运行指标情况不错,但下行压力却不容忽视。工业总产值增幅的下降势必牵动其他指标增幅的回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和利润增幅双双持续回落,尽管利润增幅仍然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但利润增幅的下行势头却更猛一些。2012年,大多数企业都不约而同地调低了企业营销增幅计划,“维稳”至少已经成为2012年上半年服装行业运行的主基调。


  我国服装行业“星系化”发展迹象比较明显,众多中小微企业分不同层级、不同分工地围绕在某个大型产业集团周围,或松散或紧密地成为这一个大型产业集团的一部分或者某项业务的一部分。2012年产业集约化、资本化、财团化发展等新的发展模式或将更加明显,并将带动行业洗牌的加速。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