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一则“北京上班族月收入7500元没有安全感”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境况和心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如何做大“中等收入群体”?使收入分配格局从“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过渡?
减负,将高昂的生活成本降下来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指出:“这反映出我国中等收入者非常脆弱,享受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较少,生活负担压力较重。”“做大中等收入群体,首先要织密社会保障网。”来自云南省昆明市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明说,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主要覆盖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享受不到城乡低保、保障性住房等政策。他建议,政府要切实加大调控房价、稳定物价、推进教育公平、深化医改和完善社保等方面的力度,为中等收入群体“减负”,建立有利于中等收入群体增长的社会保障体系。
央行近期对2万储户调查表明,有“增加消费”意愿的居民仅为17%,处于历史低位。老百姓最怕物价上涨后票子“毛”了。对于普通的银行储户来说,放在那儿的活期存款能够保值、定期存款能够增值,也就谢天谢地了。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经理唐建伟表示,居民消费意愿降低与物价整体处于高位互相关联。与CPI相比,银行储蓄基准利率虽然上调三次但仍为负,消费支出增加使居民日常生活压力加大。
增收,让“两个提高”从概念变成政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同比增长8.4%,低于GDP增长9.2%和公共财政收入增长24.8%的幅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比平均数低2692元。来自四川一家民营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王麒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告别了“共同贫困”,但远没有达到“共同富裕”,现在收入分配格局变成“金字塔形”,贫富差距在拉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建议,抓紧制定并尽快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路径。关键是在顶层设计上落实“两个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两个提高”从概念变成政策。
“消费拉动型增长是‘十二五’既定目标,促进消费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表示,要理顺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比重,政府要向企业让利、企业要向员工让利。居民收入增加了,消费拉动才会更有力量。在北京某机关工作的张愈说,近年来许多地方每年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的确保障了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国家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是“提低限高”,对于垄断行业,调控还要更有针对性,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这样才能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
统筹,通过“调高”“提低”达到“扩中”效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调高、扩中、提低的改革方向。这三者是有关联的,调高和提低都能起到扩中的效果。”易敏利代表说,“调高、扩中、提低”需要统筹推进,打出“组合拳”。包括调整部分垄断行业尤其是高管人员的过高收入,提高个税起征点,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为什么上不去?因为最低工资标准定得低。”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东风电机厂工人王品盛表示,“希望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把更多的财富分配给一线劳动者。”“扩中不能仅在收入上调节,更重要的是在机会上调节,畅通中低收入者向上流动的渠道,防止社会阶层出现固化。”王麒代表说。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政府责任重大,这方面主要靠把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代表说,这主要涉及农民、城乡困难居民、企业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工薪劳动者四类群体的收入提高。杨庆育代表认为,对高收入阶层主要调控不合理、不公平的收入。特别是对国企高管、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要加强监管和调控,控制其不合理增长。规划纲要提出的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对调节高收入阶层收入非常有效。
年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再次被提及。如何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特别是通过增加百姓收入拉动消费,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人们期盼国家调整收入分配力度更大一些,让居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收入增长更加同步一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