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如何理解改革已到“关键时期”?

如何理解改革已到“关键时期”?

既然在中央层面能公开提出“关键阶段”这几个字,就表明高层对改革的决心已定,改革的大趋势已定,甚至可以说,过去并不甚清楚的大局现在已定。

  深化体制改革是今年“两会”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从公共舆论来看,国内对改革问题似乎达成了共识。然而,如果要真正启动深层的体制改革,还面临着很大的现实挑战。


  在我们看来,中国改革的最大阻力并非来自意识形态或政治理想的差异,而是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改革就是利益调整,而深层体制改革则要从制度上调整过去的利益形成机制,相当于从“根”上断了特殊利益集团夺取利益的渠道。不仅如此,新的体制改革还可能对既有的利益分配进行追溯。因此,如何保障已有的利益、阻碍体制改革的发生,就与“保命”有了同样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在“两会”答记者问时,再度谈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温家宝强调了中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他还表示,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明年将卸任的温家宝总理对改革的强烈呼吁,在其他国务院领导高层得到了呼应。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从经济角度谈到改革。他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刻不容缓。改革开放是实现经济转型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我们将深化财税、金融、价格、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决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李克强副总理将当前定性为经济改革的“关键阶段”,其实,这不仅是经济改革的关键阶段,也是其他深层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譬如温总理讲话中所提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在我们看来,如何理解“关键阶段”这几个字,将会影响到对当前及未来形势的重大判断。如果能准确理解,就能跟得上形势,及时调整策略;如果不能理解,就跟不上形势,还可能面临改革中的调整,甚至淘汰。因此,理解“关键阶段”是需要一些政治智慧的。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既然在中央层面能公开提出“关键阶段”这几个字,就表明高层对改革的决心已定,改革的大趋势已定,甚至可以说,过去并不甚清楚的大局现在已定。


  从当前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改革的压力来自不同的方面,既来自于国内,又来自国外;既来自经济,又来自社会和政治。以经济为例,《华尔街日报》已经喊出了“中国经济盛宴即将曲终人散”的悲观论调,尽管这一论调过于悲观,但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下,仍足以在国内市场引起广泛的担心。很简单,如果中国经济失速过度,很可能会引发众多的中国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而要解开中国众多经济社会问题的症结,只有推动改革这一条路。因此,是否真正推动改革,关系到中国未来稳定发展还有多少空间?有多大的回旋余地?现在看来,如果认真来对待“关键阶段”,就必须采取改革的行动了。过去形势并不清楚,因此不同的观点和舆论在激烈纠结;但现在形势趋于明朗,基本上可以认为大局开始确定。


  改革不仅是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环境,还可能带来中国社会体制的重大调整,这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如果能稳步推动改革,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将会舒一口气!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