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代工”是转型良机
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月份出现314.8亿美元贸易逆差,而1月份为顺差272.8亿美元。
上海上宏鞋业原先是回力鞋的一个分厂。2000年,回力总厂破产了。上宏鞋业不得不改制。
改制后的上宏鞋业赶上了外贸订单的好年景,开始接一些外贸订单。当时,上宏鞋业和上海其他40多家生产硫化鞋、胶鞋的企业的日子还算比较好过。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之后,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上涨等因素使得上海这些鞋企纷纷倒闭。“目前,上海像我们这样规模生产硫化鞋、产品质量比较好的企业仅剩下5家了。”上宏鞋业董事长胡其龙说。
出口下滑与欧洲以及其他市场的需求下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引发了中国制造业将进入新一轮“寒冬”的担忧。
2011年的“凡客盛典”中,陈年宣布凡客的帆布鞋销售达500万双。而帆布鞋的订单,也让处于艰难生存中的上海上宏鞋业起死回生,并成为凡客最大的帆布鞋供应商。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韩都衣舍、裂帛、七格格等淘宝大卖家身上。大卖家为了更好地把握用户的需求,降低库存风险,把传统品牌服装企业180天的库存周转天数,降低到了60天到90天。许多传统代工企业适应了10000件起订的大批量订单,反倒不适应中小卖家200件左右的小批量、多批次的模式。
在新兴模式下,互联网品牌与制造企业保持着紧密的沟通和联系,不仅仅要求制造企业做到快速反应及时生产,还必须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在这样的局面下,代工厂的原材料采购,也就需要必须做出调整。
网上购物的兴起,给中国代工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更新的成长机会。根据艾瑞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7735.6亿元,其中服装超过2200亿元,除凡客之外,淘宝上还涌现出了数以百计的年营收超过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淘品牌。
海外代工企业转型为网购品牌代工,虽然没有大批量那么方便,但是小批量的模式,反而会有更好的毛利空间,而且无需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
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外贸代工企业多如牛毛。虽然电子商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代工企业的业务模式,也无法对产业格局有任何撼动,但改变和奇迹正在发生。
从事了20年服装ODM的周敢,和世界上所有大的服装品牌商都曾有过合作。当他决定开启自己的互联网品牌事业时,本身就具备了过硬的产业质量和设计水平。正基于此,周敢一手打造的服装电商品牌欧莱诺在过去的3年中实现了破亿元的销售额。
传统代工企业由接外单到接网购订单,只是合作伙伴的转变。实际上,电子商务市场给代工企业带来的最大机会还在于:让制造业能够以低成本打造自有品牌,从而拥有更好的溢价能力。而这正是许多受制于贴牌企业、赚取微薄加工利润的代工商们最容易的转型路径。
学会借外力创品牌
一个厂房,数十条生产线,每个工人分工协作,机械地负责着自己工艺的部分。
一件件服装经历几十道工序后成为成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厂的管理精髓就是:有序、精确、效率最大化。
然而,对于运营品牌来讲,其所需要的不是精确,不是按部就班,而是锐度、张扬和创意。纵观所有品牌的成长史,都无不烙印着这种属于品牌特质的东西。
对于代工企业来讲,接电子商务企业的订单并不需要太大的改变,最多是供应链上的微小变化,或者是生产线的调整,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并不会涉及伤筋动骨的改变。然而,要想转型打造品牌,这就是一个需要改变公司基因的巨大工程。
尽管互联网渠道拉近了用户和企业的关系,但是互联网渠道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形成了固有模式和规则。相对于传统渠道,这是另一个完全陌生的江湖。
无论是申洲公司,还是梦娜袜业,其实都对在互联网上打造品牌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们已认识到,并不是谁都能像凡客一样玩转互联网品牌。
事实上,对于代工企业来讲,电子商务并不是开启品牌之门的万能钥匙。国内的许多传统品牌企业在涉足电子商务的时候,往往都是成立新公司,搭建新的团队来运营。比如百丽、银泰百货都走的是这个路线。
因此,代工企业不能认为自己的品质过硬,就一定能够获得用户的青睐。代工企业要想利用互联网渠道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除了要遵循品牌运营的规律外,还需要深谙网络渠道的游戏规则。从最开始,与其自己全线上阵,不如借助外力,利用现有的平台,先摸索经验,然后再搭建自己的专业团队。
即使是在互联网上,打造品牌也是一个循序渐近、持之以恒的过程。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自创品牌也是一样的道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