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局4月11日发布监测报告显示,韩国进口服装质量合格率仅为50%,且检出可对人体直接致癌的染料超标达30.4倍。浙江工商局要求经销单位召回已销售的不合格商品。(4月12日《法制日报》)
合格率仅为50%,致癌染料超标高达30.4倍,数据无疑是触目惊心的,数字的背后是消费者健康利益受损,其危害不容小视。笔者不禁要问,这些不合格的“毒衣服”是通过什么渠道进入我国市场的,若通过正规渠道,相关部门怎会如此不注重质量把关?若从入境伊始便发现问题,从源头把关,我想这些“毒衣服”是断然不会流入市场,毒害中国消费者的。
对于进口商品的质量把关,相关部门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压根就懒得过问,一来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二来也错过了发现其他问题的可能,危害甚大。可能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把关需要一定的成本,但与消费者所需要付出的健康成本相比,与召回不合格衣服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相比,恐怕是芝麻之于西瓜,小巫见大巫,而且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相关部门的公信力,相关部门应该算好这笔账。
其实,进口商也负有一定责任——你进口这些衣服的时候实地考察了吗?你对这些衣服的质量了解吗?从不合格率为50%和超标30.4倍的数据,我们可看出进口商并没有深入探究衣服质量,他们也毫不关心这些。可见,进口商只关心如何抢占市场,如何赚钱,商家逐利无可厚非,可毫不关心产品质量,不得不说是一种抛弃自身社会责任感的不负责行为。更令人感到后怕的情况是,商家明知衣服不合格还要进口,此种利欲熏心的行为,应受到谴责和严厉处罚。
韩国“毒衣服”的大量涌入,消费者也有一定责任。韩剧、韩国明星的风靡,让一些国人对韩国元素产生了向往和崇拜,仿佛韩国人穿着破烂服装都是时尚的。在“哈韩风”的指引下,一些消费者对韩国的服装热情追捧,争相购买,并以穿韩国进口服装为荣,久而久之便忽略了质量问题,对韩国服装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在中国消费者的溺爱之下,韩国服装畅销无比,导致韩国衣服厂商利欲熏心,粗制滥造,不惜以牺牲中国消费者健康为代价,只为赚取更多人民币。从韩国“毒衣服”事件中,中国消费者应吸取教训,理性对待韩国服装,要知道,并不是所有韩国人都是时尚和帅气的,同理,也并不是所有韩国服装都适合穿在身上的,所以,消费者在选购韩国服装时还须保持最起码的警惕性。
想到我国商家出口商品一般都是“择优出口”,而韩国商家却对我国出口“毒衣服”,笔者不禁感到胸闷。一方面,我国“择优”出口商品,不在于我国商家有多么崇洋媚外,而在于外国对于进口商品质量把关十分严格,门槛也设得高,并没有给我国的“非优”商品以立足之地;另一方面,从进口韩国“毒衣服”事件中,可看出我国对于进口商品质量把关不严到了何种程度,几无门槛。
靠商家自觉、靠消费者甄别,都无法彻底杜绝不合格商品的进入,因而从进口源头保护消费者利益势在必行,相关部门不仅要对正规渠道进来的商品质量严把关,也要对非法的进口渠道进行严厉打击。若以外国对进口商品把关之严,所设门槛之高来看,韩国“毒衣服”是断然进不了这些国家市场的。在进口商品质量的把关上,我想,我国应该向外国借鉴点什么?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