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闭幕的第30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发布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 2010-2011发展报告》。该《报告》称,2006-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材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增加值逐年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17.63%,至2011年预计达到1760亿元,占体育产业比重80%以上。
目前,“中国制造”占据世界体育用品业65%以上的份额,中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体育用品消费市场。
伴随着中国鞋服业的发展,其体育用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店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0%,销售业绩的增长速度约为20%。但是,自去年开始,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特别是国内上市运动品牌2011年年报表明,受高库存、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行业增速放缓。未来在行业增速整体放缓背景下,各品牌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曾经的辉煌
如果没有记错,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央视体育频道,从新闻栏目的冠名,到体育赛事都能见到国内一些著名体育品牌的名字。当然,这是他们品牌营销的手段之一,正是在这大规模央视广告的“帮助”之下,安踏、特步等体育品牌获取了更高的知名度;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广告费,这些体育品牌花起来也毫不手软,也从侧面说明了,那些年,他们确实活得不错。
确实如此,至少是在前十年,不少国内体育品牌都获得了飞速发展,无论是从他们的店铺数量,还是对待广告投放的“豪气”,都可见一斑。
李宁是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自1990年公司成立后,李宁公司除拥有其核心的“李宁”品牌外,还采取多品牌发展的策略,拥有乐途等多个品牌。另外,李宁公司还控股了上海红双喜集团,全资收购了凯胜体育。
1996年,李宁整合了北京、广东、烟台等三地公司,建立李宁体育用品集团,李宁本人并担任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有报道称,从1997年到 2002年,李宁公司一直保持了中国本土市场份额第一。1999年,当李宁在中国达到7亿元的销售额时,耐克在中国只有3亿元,阿迪达斯只有1亿元。
2004年6月28日,李宁公司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此时的该公司已经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国产体育用品公司。开盘当日,其开盘价上涨了8%。李宁公司通过发行2.465亿股股票,募集了约5.3亿港元的资金。而首次公开募股面向散户投资者发行的部分获得132.2倍的认购,面向机构发行的部分获得11倍的认购。由于散户的需求强劲,面向散户发行的部分占总发行规模的比例由最初的10%扩大至50%。此后连续六年,李宁公司业绩保持了高幅增长,2009年更是达到83.87亿人民币。
除了李宁外,以安踏、匹克、特步、361度等为代表的福建体育品牌,前些年的发展也如火如荼。
这些品牌在发展初期,为了取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以代理、加盟渠道的方式在二三线城市快速开店来达到目的。
例如,安踏自建立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就拓展了2000多个门店,其布点密度大。有报道称,就1999年当年,安踏的销售额就提升了35%,赢得了很大的市场面,尤是在华北、西北及广东等地区成了优势市场。据了解,截至2010年,安踏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7500家。
安踏董事会认为,安踏策略性地主攻二三线市场以获取市场庞大的增长潜力。比如,安踏在江苏昆山县级市场就开了13家店,其业态包括标准店、专业店和折扣店等多种形式,以期通过多业态的组合实现对市场的最大化占有。
同时,福建体育品牌凭借强大的广告攻势,再辅以明星代言方式,轰轰烈烈的“品牌塑造”运动为其带来了明显的效应,聚集了大量的财富。有数据显示,自 2004年以来,福建晋江鞋企仅在央视和地方卫视的广告投入便超过65亿元。有业内专家表示,以安踏为例,开体育营销之先河是他们成功的最大秘诀。除 1999年聘请孔令辉外,2004年,他们在年销售额只有3.1亿元的情况下,以每年2500万元的价格签约“CBA唯一指定运动装备”7年。
前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的自传《篮坛风云路》中记录道:“和CBA签约后,安踏2005年销售额达6.7亿,2006年12.5亿,2007年达29.8亿,2008年46.3亿,2009年58.7亿,每年以近100%的速度增长。”
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众多以小作坊起家的草根品牌,通过施以的“品牌孵化”策略,逐渐褪去了身上的草莽气息,在注入品牌文化、提升品牌美誉度等软实力方面,开始有了更多思考。
依然以安踏为例,在10年前,安踏就开始思考如何打造安踏品牌的美誉度,并开始尝试赞助专业的体育赛事,例如与CBA合作8年。安踏通过抢占代表中国体育和体育辉煌的顶级资源,使品牌美誉度日益提升。安踏最初赞助CBA时,CBA俱乐部的运动员对安踏产品的满意度不到70%。为此,2005年,安踏斥资3000多万元,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第一间运动科学实验室,为CBA的球员量身定做运动鞋,后来安踏又采取其他一系列措施,如今,CBA俱乐部成员对安踏产品的满意度提升到了97%。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诸如李宁、特步、安踏、匹克、361度等体育品牌已经上市,在服装行业内上市集中度较高。毕竟,上市不仅能做大规模,提高赢利,而且能推动企业自身的改革,促使企业与国际接轨。
冬天来了?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体育用品行业也如此。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体育用品行业同样面料原材料上涨、人力成本提升,店铺租金提高等问题的困扰,利润下滑,再加上国内消费者日益理性的消费态度,国际体育品牌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内体育品牌带来了严峻挑战。
2011年李宁公司年报显示,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9.29亿元,较上年减少近5亿元。同时,毛利虽下降8.02个百分点至46.1%,在五大体育用品商中仍居首位。同时,李宁在营收未见显著增长反而小幅下降5.8%的情况下,成本却未得到有效控制,经销成本和行政开支合计较上年增长3%至 32.23亿元。
另外,根据安踏、361度、匹克等上市公司的年报,其增速都有所放缓。安踏称,公司去年实现净利17.3亿元,同比增长11.5%,而2010年的净利润增长为24%;同期营业额增长20.2%,营业额增速相比2010年度下降近6个百分点;361度去年年报也显示,2011年全年销售收入达到 55.7亿元,同比增长14.8%;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15.3%,净利润增速与2011年上半年的30.5%相比,也有下滑;匹克体育发布的业绩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匹克营业收入46.47亿元,同比2010年的42.5亿元增长了9.4%;2011年净利润为7.78亿元,相比2010 年的8.22亿元下滑了5.4%;利润率方面,去年的净利润率由2010年的19.4%下降至16.7%。
如今,体育用品行业的遇冷,与他们初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无关系。门店数量扩张过快,给后期品牌运营带来不小的压力。“农村包围城市”式的渠道扩张方式,帮助体育品牌迅速建立起市场规模,“万店时代”的豪情壮志似乎更是一句看上去很美的誓言,而渠道的精细化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早在2011年10月,安踏就发表公告称,将其2011年门店数量目标由8200家下调至7800-8000家。安踏公关部经理袁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鉴于市场变化及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安踏在新增及整合店铺方面,将采取较灵活的安排,提升店效将比增加店铺数目更为重要。”
匹克售网点数由2010年底的7224家增至去年底的7806家,净增长582家,但仅2010年上半年匹克体育的门店数净增量就超过590家,这意味着2011年下半年匹克的门店数量就开始缩减。匹克曾披露,2012年门店数量将缩减为7000家左右。
有业内人士认为,运动品牌依靠大开门店获得销售额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单品牌运动店随着开店数目增加,其边际效率发生递减,单店效益下滑。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频频上涨的店铺租金,更是进一步缩减了品牌的赢利空间。体育用品行业分析人士马岗认为,既有门店达到一定数量后,渠道扩张将遭遇瓶颈,在单店盈利没有提升情况下,很难保持较快的业绩增长。
有媒体报道,国际知名运动品牌耐克由于不堪店租上涨的压力,关闭了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门店。国际大牌尚不堪租金其扰,更遑论国内品牌?
另外,体育用品行业近来的库存问题,是其一直挥之不去的梦魇。李宁年报显示,2011年全年李宁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73天,较上年的52天增加21天,几乎比周转速度最快的安踏体育高一倍;较高的库存令李宁2011年存货拨备增至1.88亿元,较2010年同期大增63.48%,李宁的存货可想而知。
361度公告显示,该品牌2011年存货高达45.12亿元,比2010年的24.82亿元高出81.8%;安踏的年报也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安踏存货金额为6.18亿元,与上年同期的4.54亿元相比,同比增长36.1%。
看来,国内体育品牌要摆脱高库存的困扰,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