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确定并公布了省产业集群区域国际品牌第一批试点单位,海宁皮革品牌从全省42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皮革产业是海宁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和许多块状经济一样,它从小作坊起家,经历了发展的跌宕起伏,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皮革产业制造基地。
海宁,钱塘江畔一座700k㎡的小城,以汹涌澎湃的海宁潮闻名于世。然而就是这么一座只有80来万人口的小城却缔造了一个“中国皮革之都”的神话。
在海宁,1.3秒诞生一件皮衣,平均3秒生产一只票夹,48秒落成一组牛皮革沙发套。
海宁已经成为了闻名中外的“中国皮都”。2011年1-11月,海宁皮草品牌2000万元规模以上皮革企业达77家,销售收入127.4亿元,同比增长23.9%,利税总额5.4亿元,净利润2.1亿元,同比减少35.3%,皮革皮革类累计出口额2.5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58%,占全市总额的7.06%。
“2011年的外贸市场不景气,商家就转向内销,所以海宁的皮革产品销路没有大问题。”海宁中国皮革城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其实,在这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海宁人已经与皮革结下了80多年的不解之缘。
跟许多浙江其他产业集群一样,海宁皮革的发展始于家庭作坊。1926年,在海宁硖石镇,工人在小作坊、棚户、简陋的露天场地,利用剪刀、棍子、水缸等生产工具,用盐酸硝皮法硝制皮革,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皮革作坊。
1926年,海宁制革厂成立,这是海宁皮革业发展史上第一家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企业。
直到1956年,众多的皮革小作坊公私合营,建立了地方国营海宁制革厂,隶属于省二轻厅的省皮塑公司,产供销全部实行计划经济生产模式。
70年代海宁皮革业迎来转机。1973年,制革厂发明了猪皮绒面服装革,得到国家轻工业部的重视,随即在海宁召开了全国8省1市现场会,推广猪皮绒面服装革的生产技术与经验,这是海宁建县以来少有的全国性会议。
猪皮绒面服装革的发明,让海宁制革厂成为国家轻工业部重点扶持单位,1977年开始国家投入上千万元,对该厂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1979年8月又投入30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第一批的皮革污水处理站。不知不觉间,这段发展历程为海宁、乃至于中国皮革产业培养、储备一大批技术人员与骨干,他们之中不少都成为了后来的皮革企业家。
市场经济刺激民企诞生
80年代,在改革开放指引下,掌握制革技术的职工纷纷各自创办起小型皮革厂,数量达20多家,雪豹集团便是其中最绚丽的一颗新星。
1989年,上海金陵中路首家雪豹专卖店开业,新颖的海宁皮草品牌款式设计吸引众多顾客在商城前排起长队购皮衣,一度出现凭票进入的拥挤场面,雪豹的大胆开拓直接引爆了上海滩。
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逐步开放,海宁许多皮革厂家开始仿效雪豹创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上百个皮革品牌开始争奇斗艳。但时至今日,雪豹仍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化的办公理念和精细化的管理系统节约了不少成本,”在雪豹无纸化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正在查看液晶屏幕显示的所有分店实时销售情况的雪豹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伟祥,他介绍说,“我们自主设计的员工管理系统,将企业精神、规章制度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日常办公当中,跟挂在墙上的教条相比,生产效率能提高很多。”
海宁皮革城把握发展方向
经过近二十年的酝酿,1993年,海宁皮革产业迎来了里程碑式的一刻——海宁中国皮革城落成。从第二年的9月份开始,依托海宁中国皮革城的平台,海宁市每年举办一次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皮革界最具影响力的博览会之一。
海宁皮革城A座二楼的一位商家告诉记者:“参加这个展会,就相当于对每年的产品研发、时尚设计、市场销路都有个数,不会出现以前那种自己设计的产品不讨消费者喜欢而卖不出去的情况。”
如果说在没有皮革城之前,海宁的皮革企业就像各自奔腾的野马,冲劲十足但方向模糊,那么,如今的皮革城就像一列火车,带领企业紧紧奔驰在中国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皮革轨道上。
在皮革城大厦楼下,记者看到品牌风尚中心的指示牌,其后是一幢幢整齐的小高楼,俨然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园区。
皮革城营销部工作人员介绍:“这不是普通的办公场所,还是一些皮革企业的营销总部、设计研发、品牌展示、新品发布、创意乐园和休闲会所。”
作为中国皮革业的龙头专业市场,海宁皮革城志在将海宁皮革产业的研发、设计、商贸、营销整合在一起,打造中国皮革产业的商贸平台、出口基地和皮革名牌汇聚之地,形成紧密的皮革产业链,品牌风尚中心只是其中的一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