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时装界风云变化,而男人的衣橱始终以西装为主打,没有一种服装可以像西装这样长盛不衰,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尔街的银行家开始被允许在周五穿上T恤和牛仔裤上班,可老派绅士与年轻的金融新锐都必须承认:当动辄上亿的生意摆在面前,人们仍旧愿意相信一个西装男而不是一个穿常青藤校服的谈判对手。所以说,好西装永远是好男人的金字字招牌。而当它流入中国,曾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起步,为西装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
在中国,穿衣是一件难题。当年,康有为试图说服满族权贵实行新政,其中就有变服饰之议,其结果是收获了马上打天下的满清官员们的一片嘘声。康的这种思维实为中国千年以来的老套路:穿衣是一个政治问题,与行政统治紧密相连。然而康的理想最终夭折,其变服饰的议题,却被后来的革命党人实现。
1900年前后,中国的青年不断涌入国外,不仅带来了西方思潮,也带来了西方的服饰,留着长辫、身着西装的“假洋鬼子”遍布神州。最具西方思想的革命党人可谓穿着西装的急先锋,穿西装与革命似乎密不可分。
辛亥革命成功,满清政权被推翻,西方思潮几乎已成常识,西装也随之成为新时代新人的必选服饰。看旧时老照片,青年们的合影,他们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俨然一派西方绅士模样。孙中山先生试图为民众重新设计新服饰,中山装宣告诞生。革命党人为之喝彩,而一般民众却未能领会先生深意。除革命党人外,民间并未掀起中山装热。袁世凯当然也没有买中山先生的账,他的北洋政府中,武官穿军装,文官则穿西装。政治斗争中的角力,从服饰中可见一斑。
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中国西装业得以发展,逐渐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为主体的“奉帮”裁缝专门制作西装。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西装加工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出现一些专做高级西装和礼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罗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艺闻名国内外。此外,中国西装制作形成各种流派,较为流行的有罗(俄国)派和海派。罗派以哈尔滨为代表,制作的西装隆胸收腰,具有俄国特色;海派以上海为代表,制作的西装柔软、合体,具有欧美特色。1936年,留学日本归来的顾天云,首次出版了《西装裁剪入门》一书,并创办西装裁剪培训班,培育了一批制作西装的专业人才,为传播西装制作技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二十年西服在中国获得迅猛发展。挥别了着装的大众化时代,在这个个性张扬、色彩缤纷的日子里,服装被赋予了许多别样的情绪,开始灵动起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服装产业已极具国际竞争力。迄今为止,我国已连续多年居世界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的榜首。近年来中国西服特别是男西装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据纺织工业统计年报显示,我国男西装产量呈连年上升趋势。销售收入占服装收入的10%左右,成绩显著。而女西装具有注重款式和造型,季节性强,变化要求快,生产批量小等特点,生产企业的重点是产品的开发设计。加之女士服装品种繁多、形式丰富多彩,所以正统的女西服的发展远不如男西装那样迅猛。故而在人员技术素质、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设备和规模及企业的内部质量管理和控制手段等方面,与男西服生产企业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男西服是我国服装产业中发展最快、最成熟的产品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男西装的发展就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和重要标志,在我国服装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翻开今年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男西装也赫然在上,让国人对中国服装又多了一份期待。
我国男西装表现出生产地域集中度高、品牌化和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我国男西装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知名西服品牌在我国都设有加工企业,国内男西服品牌也逐步显示出了稳健的竞争优势。一些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如新郎、杉杉、国人等西服品牌逐步被国际、国内的消费者所认同与接受 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出口创汇也逐年扩大。国内一些知名品牌也不断开拓国外市场,其产品在外观指标,理化指标和综合指标等方面都达到了优等品水平;另外,从品牌建设与企业规模上看,我国也已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这些企业在技术改进,产品创新等方面投入力度大,开拓创新意识强,并实行严格的现代化管理,在生产规模、工艺流程、技术设备、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 成为冲击国际著名品牌的先行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