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就是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宠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相传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孙膑年轻时与庞涓一起拜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孙膑去投奔他。庞涓深知自己才能不及孙膑,就暗施阴谋,借故对孙膑施以膑刑(去膝盖骨),致其残废,并加以软禁。后来,孙膑逃到齐国,并得到齐威王的信任,被委任为为军师。孙膑为报庞涓断足之恨,亲自指挥操练10万精兵。但苦于双脚不能行走,又不能支撑起来,就以原始皮鞋为基础,设计了有胫甲(鞋帮)和鞋底两部分的图样,刻制木楦,由鞋匠使用较硬的皮革,照图样缝制成一双“高甬子履”。这双高腰皮靴,分成帮和底两个部件,是现代皮鞋的雏形,可算是世界上皮鞋的始祖了。

溯鞋履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盛行的木屐无疑体现了当时特殊的文化。当时的木屐流行于齐鲁一带。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即君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臣子,晋文公想封赏曾割股肉为之充饥的介子推,但他拒不受封而隐于山中,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胁,而介子推抱树焚死。事后,晋文公甚为哀惜,便以此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于是木屐在民间广为流传文公非常哀痛便以该树制成木屐穿之以作纪念,由此说明木屐早在先秦就很流行。

战国时期的孙膑
木屐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