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藏族服饰的研究必然促进、加深对藏族的形成及文化发展史的研究。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牧区的皮袍、夹袍,官吏、贵族的锦袍及僧侣在宗教节日活动中的服装具有这种特点。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区的“对通”(短衣)也有此特点。至于工布地区的“古秀”,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腰、大襟的袍式服装相近的。只不过它的结构比袍类更简化了,这种服装不但省去了袖子,而且把衣襟和前身合并一起了。
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穿直统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带和靴子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穿戴。各种样式的“罗松”(镶有珠宝的腰佩)系在腰带上垂在臀部,形成各种各样的尾饰。各种精美的“止穷”(类似匕首)也都系在腰带上。
藏装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目前我们看到的直接描绘同藏族服装相似的羌人服饰在晋宁石寨山战国、西汉时期墓葬群中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上可隐约见到。石寨山青铜器上有近三百个人物图像。其中有一部分辫发者。这种服饰特点是:男女均头梳双辫,都穿一种有直条纹的衣服,或毛皮披风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部有发饰。据远古史的研究和考古发现证明,古时,川、青、甘、新疆等地是羌人活动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原始社会公墓,在初步试掘中有古代干尸出土。
经国家文物单位用碳14测定结果,大致肯定古尸距今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古尸土时,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部分死者穿戴的服饰仍然完好。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用毛织带腿,所不同的是皮靴上有时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也很鲜艳,它们大多是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这些都是具有相当水平的毛织工艺品。从古尸的服饰来看,一些基本特征,如身穿毛皮大衣、毛布长袍,脚穿长筒靴,毛织带腿,腰间束带,佩有小铜刀等等,和藏装有十分近似之处。从历史记载中看,西藏地区的发羌、唐牦等部与祖国西北地区的各部、族之间长期直接往来,关系密切。古尸服饰基本特征同文献记载的羌人发型相同。因此可以推断,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藏族的服饰,可能就已具备了现代藏族服装的基本特征了。
后来由于居住西藏各地的部、族的互相交往以及其他诸因素的影响,藏族服饰又在不断演变、发展和丰富了。
西藏服饰艺术除服装鞋帽外,首饰同样以丰富的种类,各具特色地为传统的服饰文化增添着耀眼的光彩。
首饰的概念在汉文化中一般是作为人体和服装的“点缀”,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四字更为贴切。各类首饰与其挂件遍布全身。头上佩的簪子、发卡、骨环、玉磐、发珠饰链及各类耳环等;胸前戴的项琏、珠饰、托架(远古金属圣物)、嘎乌等各类护身饰件;腰上系的图纹腰带、金属腰带、悬挂的火镰、腰包、奶勾、藏刀、海贝、小铃等一大批精美饰件;手上戴的各类戒指手镯;背后披挂的氆氇五彩饰带,以及各类金银珠宝。阿里地区的妇女甚至以珊瑚、玛瑙在脖子上进行美化装饰。这些首饰挂件均为西藏民间工匠以手工精制而成,尤其对金银珠宝的选料和制作颇有独到之处。
如藏东德格的金属工艺,对金银的加工处理和藏刀的图纹镂刻上,在整个藏区有很高的声誉。以装饰为目的的首饰、挂件,藏族十分看中其艺术性与文化性,并十分善于将生活中的动物、植物以及理想中的吉祥物衍变为图纹在首饰中出现,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图纹已成为社会各阶层与职业范围的标识,更为突出的是宗教文化给予图纹的强烈影响,以及藏民族对首饰挂件所赋予的宗教观念。如宗教文化中“喷焰三宝”、“十项自在”、“双鹿法轮”、“鹏鸟”、“水龙”和众多的宗教符号,均以各种形式给予采纳、应用。苯教推崇的数字“九”已成为珠宝图纹的最吉祥数字。藏族对绿松石的喜好和广泛应用,不仅因其艳丽,据说还是神的赐予。
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挂的不仅是服装饰件,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显示的不仅是美,而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
来源: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