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到东莞进行专题调研。这是自2008年以来,汪洋第18次莅莞,在绝大多数行程中,转型升级总是他最关心的话题。
从“今天不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调整”,到“转型升级看到亮点、看到曙光”;从“转变观念有突出成绩,结构调整有突破性进步”,到“雄鹰振翅,再领跑30年”;从“只要路子对了,坚持走下去就会越来越好”,到“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结构好一些”……
在东莞转型升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汪洋总会给转型升级指明方向。从某种意义上看,汪洋来莞的时间点,就是东莞转型升级历程上的一个个里程碑。
“东莞转型升级成功之日,广东科学发展胜利之时。”转型升级,是历史与现实给予东莞的时代使命,也终将引领其走向未来。
1
“十字路口” 点题明方向
彷徨期
“如果东莞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汪洋2008年3月东莞考察
2008年3月25日的那个下午,当汪洋“不动声响”地出现在东莞厚街镇时,人们不会想到,东莞乃至全广东转型升级战略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已经来临。
“如果东莞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一天后,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当着东莞镇以上官员的面,汪洋语重心长地告诫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东莞不但要坚定不移地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还要将产业转型升级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统一,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如今看来,那是一次及时的点题。
当时的东莞,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尽管成绩卓著,却俨然已危机四伏。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赢得发展先机的同时,也在土地、治安、环境等方面,面临各种矛盾和压力。曾经的发展优势,逐渐变成了“双边缘化困境”。
虽然颇有忧患意识的东莞决策者当时已经提出“双转型”的改革发展理念,但在各种争论、质疑的裹挟之下,“转,还是不转”甚至在政府内部都未能形成统一共识。一时间,东莞陷入了“无法持续的现在,方向不明的未来”的彷徨中。
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汪洋的到来为东莞明确了方向。他指出,东莞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为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路。在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后,东莞的转型升级愈发紧迫。
几天后,东莞召开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明确提出,要从18个方面梳理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问题。与此同时,转型升级的理念正式在政府层面形成普遍共识,并逐渐向全社会传播和渗透。
一个半月后,东莞召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点工作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序幕。
东莞的一举一动,牵动着省委书记的心。从当年5月到12月,汪洋三次就东莞推进转型升级实践作出批示,称东莞结构调整举措得当,开局良好,有关经验做法可转全省学习借鉴。他还寄语东莞,“取得成效任重道远”,“在过程中继续完善政策,以早见成效,大见成效”。
2
阵痛期
寒冬过后 曙光初现
“(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已见曙光。但也要清醒看到,现在还仅仅是‘曙光初见’,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仍然存在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全市上下要坚持狠抓产业转型升级不放松,坚定信心、沉住气、加油干,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汪洋2009年8月东莞调研
正当东莞全市上下力推转型升级阔步前行之时,国际金融风暴席卷而至。以外源型经济为主导的东莞,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被放大传播的“倒闭潮”、久违的经济负指标以及日渐吃紧的村组经济,让一些原本坚定了转型思路的政企主体开始有所退缩,徘徊和犹豫的气氛再次笼罩在东莞上空。
接着转还是停下来?东莞又一次面临着进退维谷的抉择。
就在这时,汪洋再次来到东莞,时间临近2009年的农历新年。这一次,他是专程来“访企问苦”的。在与港澳台企业负责人座谈时,他主动为企业打气,表态“困难面前,政企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并同时强调,应对危机首要还是调整转型。“30年前,港澳台企业正是主动顺应世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将部分或者全部生产能力转移到珠三角,获得了发展空间。今天,如果广大港澳台企业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主动调整转型,也一定能够战胜危机。”
转型升级是痛苦的,任务是艰巨的。在痛苦和艰巨中,东莞却没有退路。
在省委书记的又一次明确号召下,东莞选择了在阵痛中继续闯关。以忍得住暂时阵痛、忍得住经济一定程度放缓、忍得住社会非议、忍得住暂时的利益等“四个忍得住”精神,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力图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此时的东莞,需要信心和鼓励。
3个月后,珠三角现场办公会第八场在东莞举行。汪洋用一句话评价了东莞的表现:转变观念有突出成绩,结构调整有突破性进步。他还说,要进一步化解产业结构调整和利益格局变化导致的深层次矛盾,需要市委、市政府有决心和智慧,鼓励东莞“要矢志不渝,加大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换取长久的竞争力,换来又好又快的发展。”
不久,东莞先后发布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1个总体意见和26项配套政策,并相继出台了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方案、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操作流程指引、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内销市场……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时,东莞还设立了“6个10亿”的专项资金,从资金、项目和人才等方面帮助企业度过经济寒冬,给企业转型升级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实际支持。
在环境最恶劣的时候,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工作迅速却有序地分行业、企业渐次铺开,涉及厚街、大朗等5个镇、32个村(社区),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和24家企业。
2009年8月12日,汪洋再次专程到东莞视察产业结构调整。在厚街鸿运鞋材广场,他走进商铺,和店老板们聊起“生意经”;在大朗毛织服装时尚设计创意区,他对数控织机饶有兴趣;最后,在调研总结时,他说“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已见曙光,但仅仅是‘曙光初见’”,寄语东莞“坚定信心加油干”。
这一评价让东莞上下为之鼓舞。{page_break}
3
突破期
集中力量 以局部促全局
“改革开放30年,东莞一直在领跑。任何一个经济体不可能只有上升,没有下降,谁也做不到……东莞这次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但这正是东莞像鹰那样脱胎换骨的重要时刻。我希望东莞能做广东发展的雄鹰,经过脱胎换骨的改变,继续再领跑30年!”
——汪洋2010年1月参加省委全会东莞组讨论
时间进入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逐渐退潮,经济形势缓慢好转。1月初,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汪洋告诫全省干部,“防止盲目乐观倾向,特别是要防止经济形势好转时传统发展模式的‘复归’”。
当天下午,汪洋参加了东莞市干部小组讨论。座谈中,他提醒说,“世界经济一复苏,东莞马上可能会有好转。但如果仍然在传统模式下实现恢复性增长,东莞发展或许也还能延续一段时间,但难以做到再像过去那样领跑。东莞要想高水平地崛起,并且能够在广东、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再当领跑者,仍需要下决心进行结构调整。”他以雄鹰为例,希望“东莞能做广东发展的雄鹰,经过脱胎换骨的改变,继续再领跑30年!”
这一席话,在东莞上下引起了强烈共鸣。东莞的决策者们深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子才刚刚迈开,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方向不变、目标不降、步子不停、力度不减,才能够克服“黎明前的黑暗”,实现“凤凰涅槃”、破茧重生、产业再造,才能打造东莞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1月23日,又一个农历新年前夕,汪洋再次深入东莞开展专题调研。在与技术工人面对面座谈中,他从全省的角度再次阐述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广东要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必须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使广东经济从‘肥胖’变得‘强壮’,从‘有体力’变得‘有技术’,做到经济要转型、企业要创新、工人要升级。”
此时的东莞,对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正保持着十分清醒的头脑。
东莞发现,从认识上,经过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干部队伍对于要不要转型的认识已基本统一,但在如何调、从什么地方入手调、能否抓住关键环节调、是否有清晰的思路调等方面并未完全解决;从产业支持政策来看,政府制定的“1+26”为主体的政策体系,虽然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资源使用过于分散、集中度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此外,在村级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格局下,结构调整的动力缺乏、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总结中完善,在完善后推进,东莞转型升级的步伐更加稳健、有力,效果也愈发清晰。
是年末,东莞跻身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东莞的转型升级获得了中央肯定,真正担当起全国加工贸易城市转型升级的急先锋。数据显示,当年末全市外资企业内销比重达到了30.9%,来料加工比重下降至23.1%,全市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率超过一半……
东莞的成绩引起了省委书记的关注。汪洋分别于5月、8月、11月三次就东莞转型升级工作作出专门批示,在肯定工作成效的同时,鼓励东莞积累经验,“集中优势兵力,实现局部变革,以带动全局。”
2010年11月21日,汪洋以台湾高科技企业“媒人”身份出现在东莞台湾高科园开园仪式上。在他亲手“牵线做媒”之下,这个全新打造的东莞乃至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平台开始了第一场自由“相亲”,东莞转型升级再添一大引擎。
4
深水区
坚定转型 以量变求质变
“东莞要坚定不移调整结构。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也就是调整结构的动力。要坚定调整结构的信心,坚决不背速度的包袱,但要有加快结构调整的压力……宁可用较慢的发展速度换取较好的产业结构。”——汪洋2012年6月东莞调研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坚持推进转型升级的东莞,不仅在观念上突破了重围,在现实困境中也一一转危为机,还因主动转型赢得了提速发展的先机。
然而,东莞并未因此放慢转型升级的步伐。
2011年元旦刚过,一轮新的思考和行动在莞邑悄然展开。此时的东莞,开始考虑从“如何转型”,转向“如何加快转型,怎样转得更好”。1月11日,东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正式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确立为未来东莞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从“推进”到“加快”,看似两字之差,其实意义深远,它标志着东莞的转型升级正式步入深水区。可是,东莞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哪?抓手是什么?
2月12日,汪洋再次来到东莞,就转型升级、招商引资进行专项调研。此次行程,又一次为东莞“拨云见日”。他说,“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同步谋”,“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优质大项目、完善配套政策、创新思路措施上‘攻坚克难’,实现招商引资的重点突破”。同时,他提到了注重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和条件。
现在看来,这些建议恰恰是目前东莞加快转型升级两大着力点——“三重”建设和打造“六个东莞”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根本内涵。
5月中旬,珠三角九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讲评会开进东莞。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和东莞生态园,汪洋一边看,一边勉励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是对的,要继续加快转型升级”,“只要路子对了,坚持走下去就会越来越好”。
3个月后的8月18日,东莞召开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会议。会上明确表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产业结构调整仍是东莞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首要命题。两天后,汪洋在东莞向省委报送的《东莞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的情况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工作十分努力,效果十分明显。但任重道远,还需继续奋斗。”
无限风光在险峰,步入深水区的转型升级亦是如此,东莞要实现“凤凰涅槃”,转型升级要寻求新办法、寻求新突破,东莞亟需积蓄新的力量。
2011年底,东莞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接过了转型升级的“接力棒”,提出“加速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不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东莞提出,要以推进产业高级化为导向,构建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的产业支撑,东莞要争当全省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样板区。
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发展思路,得到了汪洋认可。2012年1月中,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在列席东莞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汪洋说,省委省政府将不遗余力支持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他勉励东莞新一届党政班子,“坚定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决心”,“东莞转型升级成功之日,就是广东科学发展胜利之时!”
但是,转型深水区的缺氧阵痛,再次给东莞带来了巨大压力。2012年第一季度,东莞GDP增速在全省垫底。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东莞决策层显得无比坚定,“产业转移问题不转不行,晚转不行,转不好也不行。”危机时刻,东莞重提“四个忍得住”,而目的还是为了重振信心再出发。
5月,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结束后,东莞全面布置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提出以推动重大项目、重大发展平台和重大科技专项为内容的“三重”建设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六个东莞”工程,并将两者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6月20日,汪洋第18次东莞之行。看到东莞新一届班子在转型升级工作上的新设想、新动作和新进展,汪洋欣喜鼓舞。而像以往一样,他再次对东莞转型拳拳诫勉。“东莞要坚定不移调整结构。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也就是调整结构的动力。要坚定调整结构的信心,坚决不背速度的包袱,但要有加快结构调整的压力,……宁可用较慢的发展速度换取较好的产业结构。”
东莞已经明确表态,继续坚定不移地把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宁愿牺牲战术排名,也要确保战略转型成功,以实际行动回报省委省政府对东莞的关心和厚爱。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