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番寻找,终于在宣恩县椒园镇老寨溪村找到一名仍然还在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名叫肖节余,已有80岁高龄。他说,之所以现在还打草鞋,是因为自己家离庆阳古街比较近,逢场的时候,拿几双草鞋摆到街上出售,一些到这里旅游的游客会买下一两双作纪念品。
除此之外,村民们已很少购买草鞋。在老人的家中,我们看到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草鞋马马”,看到打草鞋的流程,也用镜头,记录下老人打草鞋的全过程。
濒临失传的打草鞋技艺
草鞋是我国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其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稻草、麦秸、黄麻,甚至装肥料的尼龙口袋一度也被拆下来当打草鞋的原材料。
草鞋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过去穿着普遍,相沿成习。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既利水,又透气,轻便,柔软,防滑,而且十分廉价,还有按摩保健作用。
濒临失传的打草鞋技艺
特别是夏天走长路,穿上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步履敏捷,两脚生风,给人一种惬意感;雨天穿着它,既透水,又防滑;冬天内穿一双棕袜子,外套满耳子草鞋,既保暖,又防滑,如遇冰溜子上路,再套上铁制的脚码子,就能保无事。草鞋已成为山区群众装束的一个显著特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草鞋还是恩施各地农民劳作时的必需品,打草鞋是当地农民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
制鞋人将收割后的稻草翻晒,用铁耙去除稻草叶,反复锤打使稻草变软后搓成细细的草绳,后来装肥料用的尼龙口袋也会被拆下来作为打草鞋的材料使用。材料准备好后,制鞋人在腰间系一个木制的弯成弓形的“鞍子”,将草绳一端系在“鞍子”上,另一端套在被称为“草鞋马马”的特制工具上,这样就基本确定草鞋的尺码、样式。
草鞋“骨架”形成后,制鞋人一边搓草绳,一边将草绳像织布一样“织”在初步成形的“骨架”上,最后用特制工具抹平鞋底,穿上草绳做的鞋带即可。农民自己制作的草鞋成本低廉且耐穿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草鞋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就是深居简出的山里人也很少穿它了,取而代之的是胶鞋、登山鞋、旅游鞋等。
唯有那些怀旧的老人,偶尔打上一两双穿穿,或者作为旅游纪念品以10多元一双的价格出售。打草鞋的这门技艺也已经濒临失传,这种被淘汰的命运,可能是时势所趋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