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公司和CBA签订为期五年,总金额达20亿元人民币的独家赞助合同的消息震动了体坛。虽然李宁公司随后发出公告,称“目前没有就任何新的与体育相关的赞助达成协议”。
20亿的数字很夸张:CBA上一个唯一运动装备赞助商安踏在2004年签约时,所付出的代价只是三个赛季6000万人民币,而阿迪达斯在2006年同NBA签订的赞助合同则是十年4亿美元;而2011年,李宁的毛利是41.14亿元,净利润为3.86亿元。
有网友戏称,外界对20亿天价合同的剧烈负面反应让李宁后悔了,因此紧急重新竞标。“20亿合同”可能的确是一场乌龙事件,但该事件还是透露出两个信息:李宁期待通过赞助CBA联赛重塑自身专业运动装备的形象,特别是“讨好”国内庞大的篮球迷群体;CBA的商业价值飙升,但业界对其可持续增长的前景持观望态度。
事实上,安踏在2004年成为CBA唯一合作运动装备赞助商之后飞速成长:2004年一年营业额只有3.1亿元,但2011年该数字是89亿元。尽管CBA赞助不是安踏飞速发展的唯一理由,但足够让人叹息2004年的李宁当时在哪儿?
2004年-2008年实际上是李宁和篮球的“蜜月期”,其间,李宁成为西班牙篮球国家队的指定赞助商;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成为国内第一个签约NBA现役球星的体育品牌,同奥尼尔共同推广“李宁”SHAQ系列专业篮球产品线;拿下阿根廷国家男篮,成为国内第一个同时赞助两支世界冠军的体育品牌。其间,李宁算是国内在篮球鞋核心的减震技术最有话语权的品牌,也是国内第一个推出限量版篮球鞋的体育品牌。
但问题在于,相比安踏兢兢业业“经营”CBA,匹克专注在篮球运动装备,而且专挑NBA的角色球员(如姚明队友)影响国内篮球迷群体,李宁一直渴望国际化,而且在篮球领域的动作缺乏持续性。2008年后,李宁的赞助重心偏向羽毛球(中国羽毛球队)和田径(世界田径名将),2010年时李宁开始重塑品牌(此后抛出了一个被业界诟病的90后李宁口号),但仍然不放弃国际化的梦想,公司愿景是:2009年~2013年为国际化准备阶段;2014年~2018年全面国际化阶段。
纵观李宁八年来的赞助代言动作,不难发现其有一个宏大、清晰的目标,但执行过程里摇摆不定,资源分散,这次用较高代价争夺CBA赞助商身份的事件固然是抢夺国内篮球阵地,但更深层次的信息是,海外市场始终看不到亮点的李宁或许开始反思自己的国际战略,与其遍地开花,不如学学自己的后辈们(如匹克),把资源投入到最可能带来回报的运动项目和市场上。
CBA会是李宁翻身阵地吗?未必。
“20亿”天价合同虽然被李宁否认,但多少可以反映出体育品牌对CBA赞助商身份争夺的激烈程度。与此同时,CBA的价值在上一赛季达到了最高峰:NBA停摆使得一些当打之年的现役大牌投奔内地;黑马北京队夺冠和前NBA巨星、被美国抛弃了的马布里在中国浪子回头的故事都给CBA制造了无数话题,但可以想象的是,下赛季这些因素都将烟消云散,CBA还能不能持续上赛季的影响力,仍然未知。
此次“20亿合同”乌龙事件真实反映了李宁的两难。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