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服饰文化及内涵
土家族服饰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四个方面的文化内涵,是反映土家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映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映土家族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反映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载体。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以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以男子将裤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则是农事需要。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故外人说: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讲究”。
土家族服饰文化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家族服饰逐渐发生了深刻的时代变迁。一方面,在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土家族传统服饰逐渐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困境,穿戴土家族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穿戴各种现代时装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土家族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我州生态文化旅游迅速发展,各种民族节庆活动逐渐增多,使土家族服饰重新受到关注。表现为人们对创新土家族现代服饰的要求越来越强,各地研制的土家族现代服饰越来越多。但是,近年来我州研制的土家族服饰五花八门、杂乱无章,无法适应土家族服饰的当代变迁,无法满足人们对土家族现代服饰的需求。
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服饰文化观点:
1、土家族服饰文化的流失一方面是因为服饰的不断弃旧迎新的特性,以及服饰本身的保存困难,民族服饰持有者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等多方面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有关方面目前对民族服饰重视力度不够,研究条件较差,资金缺口较大,相关法律政策尚未出台,大量服饰文物精品被国外人士搜集并带出国外,这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巨大损失。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要积极抢救土家族民族服饰资源,以免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消失;同时,还要主动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土家族人进行服饰改革。
2、开办一个土家族服饰的展览活动,大力宣传土家族的民族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土家族的服饰文化的重要性,让人们自觉的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
3、举办一个土家族服饰的艺术节,通过艺术节来让人们更好的认识这种服饰文化。
4、可以适当地允许商业化的进入,在确保不影响土家族服饰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础之上,将一部分如刺绣、织锦、蜡染、民族服饰的制作等手工技术商业化,使其成为真正的旅游工艺品,转化成一定的经济产物,在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可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手段。
5、馆藏及个人收藏是一种颇具成效的保护形式。目前,国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仍以博物馆为主,即通过文字音像等手段的记录,与实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尽管博物馆是从文物收藏的角度进行的,但客观上对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也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
6、进一步提高民众对抢救和保护土家族服饰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这同样是一项容易被忽视,却又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在舆论导向上,要十分重视和加强引导,进一步唤醒全民对土家族族服饰文化资源保护的意识,正确认识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介入等手段,加强人民的保护意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