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80年代的中国服饰时尚记忆

80年代的中国服饰时尚记忆

80年代已成过往,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服饰大转折和惊艳蜕变却永远不会过去,让我们一起回首,看看80年代承载着我们什么样的服饰时尚记忆吧。


1979年, 皮尔卡丹 在长安街上漫步的照片,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图片




皮尔卡丹:开启中国时尚的大门


  “我去过中国15次,是第一个闯入中国的西方服装设计师,现在在中国拥有30多个项目。我一生的最爱,就是开创第一!”


  皮尔·卡丹对中国的情谊,源于一幅挂毯。


  1976年,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在巴黎举行,手工编织的挂毯《万里长城》,令皮尔·卡丹心驰神往。他斥巨资买下这幅挂毯。此后,皮尔·卡丹开始了进入中国市场的运作。当时的中国尚未真正打开国门,皮尔·卡丹进入中国市场的念头不断被朋友们“泼冷水”:“中国没有时装,中国人不会给你一分钱!”


  1979年3月19日,皮尔·卡丹领着12个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办了新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


  1979年3月19日,作为第一位来到中国的欧洲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领着12个洋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办了新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台上模特迈着猫步、身上时装颜色很炫,台下观众屏住呼吸、衣裳的颜色只有黑、灰、绿还有蓝。


  当模特将外衣掀开时,观众们被惊得变成往后躲闪的人浪。国人第一次感受到国际时装的魔力。皮尔卡丹这个品牌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可以说它是国人第一个认识的国际大牌。


  美联社记者曾为皮尔·卡丹拍过这样一张照片——身穿黑色毛料大衣、脖子上随意搭条围巾、双手插在衣兜里的皮尔·卡丹走在长安街上,他身后那群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以及一边那个戴着解放帽、捂着皱巴巴对襟棉袄的老农都像看外星人一样望着皮尔·卡丹……那是那个时代标志性的一张图片。


{page_break}


  1985年5月,已经在世界时装史上画下25年灿烂笔迹的Yves Saint Maison de la VANILLELa Maison de la VANILLE urent,在结束了他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时装巡展后,将这次展览带到了北京的中国美术馆。




  1985年5月,已经在世界时装史上画下25年灿烂笔迹的Yves Saint Maison de la VANILLELa Maison de la VANILLE urent,在结束了他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时装巡展后,将这次展览带到了北京的中国美术馆。


  还未完全从蓝色的统一着装海洋中解放出来的中国人,在陈放艺术品的场馆中偶然地开始了他们和时装与艺术的第一次接触,关于Yves Saint Lau rent的中文翻译也不是今天的“ 圣罗兰”,而是“伊夫-圣-洛郎”。


{page_break}


  没有玻璃柜子遮挡的假人模特穿着这些线条夸张,宽肩垫粗腰带,来自巴黎的时装冲击了中国文艺青年的视觉


  这次的展览带来了他过去25年的代表作品,没有玻璃柜子遮挡的假人模特穿着这些线条夸张,宽肩垫粗腰带,来自巴黎的时装冲击了中国文艺青年的视觉。


  在印象中凭着限量票据才能买到的布料衣服,却可以像艺术品一样陈列在殿堂之上。在1985年之前的中国,这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一次,应该也是发生中国的第一次艺术与时装的融合。


  这次展览的宣传品上印着他名字的优雅中译名——“伊夫-圣-洛郎”,这个充满中国神话与水墨画联想的名字可惜不能沿用到今天。




  对于中国人来说,“时尚”一词意味着什么?上世纪80年代,人们也许认为,这是买皮尔·卡丹或梦特娇;21世纪初,这个名词可能意味着Gucci或者Hermès的皮包;2008年,“时尚”两字则远远不是满街可见的Logo可以代表的——它包括着除消费以外,顶级品牌背后蕴藏的文化,以及人们由此被改变的生活方式。


  1984年的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一条皮尔·卡丹的皮带在广州卖到1000元人民币,市面上一头黄牛连皮带肉带骨头也卖1000元。当然,你牵一头牛不能代表富有,但你如果敢把一头牛变成一根皮带系腰上,你就‘真牛’了。”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时装品牌之一,皮尔·卡丹由此而享受着时尚传教士的地位。尽管她那时正在经历着不能被理解的挣扎——在平均月收入为几十元的城市卖500元的衬衫,还死也不许降价。幸运的是,在挺过了80年代未的几年适应期后,深圳股市和房地产热造就了中国第一批有消费能力的富豪。皮尔·卡丹和稍后出现的梦特娇、花花公子等品牌,被国人视为改头换面必选的外国名牌来追捧。此时,中国这个大得令人垂涎的新鲜市场,开始受到真正时尚主角的注意。


  “如果说我当时来中国是下定决心的话,是有点过了。”1991年, 杰尼亚 成为进入王府饭店的第一家品牌直营店,其总裁Paolo Zegna在17年后参加“中欧首届奢侈品高峰论坛”时承认:早在80年代,他因为寻找最佳羊毛产地来到这个国家时,因为亲眼看到了第一家法国餐馆和夜总会、酒吧的开张,他脑子里便灵光一闪。“当时我想,中国人如果有钱要花的话,一定也先要把衣服弄得好一点”。这个纯粹出于商人本能的想法,让他不顾朋友的阻拦,把店开进了1991年的王府饭店。


  Zegna的尝试在今天看来充满了勇气,因为他是第一个让国人知道, 一个顶级品牌对于面料和裁剪讲究之处的人。所以,尽管当时杰尼亚一件衬衣的价格比其它品牌产品高出很多,但是生意做得还不错,一年之内他们在 上海 又开了一家店。在这样的形势下,在接下来的1992年,真正的时尚主角——LVMH旗下的Louis Vuitton在王府饭店开设了她在大陆地区的第一家品牌专卖店。


  相比较于几年后的积极和活跃,90年代初的中国还只是大牌们疑虑重重的试水之地。Zegna、LV等品牌陆续来到北京,首选之地均为五星级的王府饭店精品廊。主要原因是,除去消费能力有保证,这里也能充分显现小众消费的神秘性。对于此时的中国人来说,顶级时尚品牌,就像王府饭店一样高不可攀又引人遐思。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